• 72阅读
  • 0回复

千家万户笑语多——烟台住房改革掠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3-30
第4版(要闻)
专栏:

千家万户笑语多
——烟台住房改革掠影
宗卫东 綦国瑞
住房改革,牵动千家万户。城镇居民能否承受改革的冲击,调整失衡的心态,经受住新旧体制更迭的考验,这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各地的情况也许不尽相同,今天,且听听率先推行住房改革的烟台市民的心声。
1987年8月1日,烟台市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方案在全国率先出台,撞击着我国30多年来“福利性、低租金”的旧住房制度的框架,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震动和反响。
烟台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实际上是围绕着住房问题进行的一场利益的重新分配。它涉及6.8万个家庭,13.9万名职工,政策上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连着人们敏感的神经。
在市房改办公室里,反映房改后居民房租增减的一张汇总表上标明:
全市结余户33713户,结余额47.49万元。
全市增支户31526户,增支额36.11万元。
在这里,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是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同志。请看:市委书记增支21.24元,市长增支34.64元,市委一位副书记增支31.36元,市人大一位副主任增支46.57元,市政协一位副主席增支58.90元。这些数字清楚地说明,“多住房多付租金”的原则,不管是对领导者,还是对百姓,都是一样有效的。领导者的态度非常鲜明,市长俞正声说:“我们宁肯个人多花钱,也要把改革进行到底。”
房改,使那些过去住大房、现在增支较大的人,感到了强大的压力。一位地委领导的遗孀,每月增支48.5元,她主动要求调整住房了。
房改,对那些普普通通的工人来说,交织着喜悦和忧虑。一般说来,一个三口之家,人均收入78元以上,居住面积35平方米左右,收支基本持平或略有节余,心情比较轻松。相反,人均收入低,居住面积又大于这个水平的人,感情则比较复杂。市粮食局一位名叫王志兴的同志,一家4口人,住房55.6平方米,房改后,每月增支47.75元。但他还是积极支持房改,他说:“过去实行的低房租制弊端太多,每年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盖房,但是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住房紧张的矛盾,并使包袱越背越重。我虽然是增支户,但只要将来调调房,居住面积小一点就可以了。”
相对而言,教师们的心情则比较平静。他们大部分人居住条件一般或较差,工资收入在平均线以上,因此,交了房租后,节余房券的人较多。养正小学教导主任任玉梅一家4口人,月工资收入220元,住房面积32平方米,每月交租后剩房券8.75元。她高兴地说:“房改把住宅提高到商品化的高度上来,使我们长期住小房的人看到了希望,日后,我们可以靠积攒的房券买上一套好房住呢!”
与教师们心态不同的是那些科技人员。他们大部分住房比较宽敞,工资收入又不高,房租支出上有相当的压力。市广播电视局的一位同志,每月要增支15.5元。但他说,住房宽敞些,工作、生活条件好点,这点钱,我还是可以拿得出的。
在房改中,受冲击最大的,是家庭成员中一方在农村、另一方从事海上、井下、野外、环卫工作的职工,他们大部分住房尚可以,但家庭收入偏低,生活有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市里将他们分别划进减、免、补的范围,解除其后顾之忧。市房屋修建公司的工人胡长云,家庭十分困难,一家7口人,挤在21.93平方米的房子里,3个孩子都上学,还有一个年迈的母亲和一个有病的姐姐,全靠他的工资维持生活。房改前,他只交房租1.14元,房改后房租增加到5.28元,交租后人均收入仅有10元多一点。市里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即采取措施,帮助他解决了困难。全市结余户比增支户多2187户,从各种信息分析,结余户的心情是愉快轻松的,许多增支户也在不断转忧为喜,如今,从烟台的千家万户中,传来频频的笑语。
笑语声中,买房,第一次被列入了家庭消费计划。去年10月22日至25日举办的烟台市区住宅交易调换大会上,城镇居民的买房换房活动达到白热化程度。据统计,市区要求买房的居民达3000多户。在人山人海中,我们见到了前来购房的烟台绒绣厂设计员刘天骄。他告诉我们,他一家3口住两间房,月工资150元,每月房券36.2元。房改后,他提出买房要求,在工厂支持下,他自己一次付款6510元,交易大会的当天就办理了合同,买下了一套使用面积为38平方米的新房。
这次交易大会的头4天,个人购买商品房45套,调换住房143套,办理私房交易52套。在这同时,市内各系统、各单位的自建房也开始向个人出售。市直机关去年新盖了82套住宅,准备出售8套,报名申请的却有93人;市商业局9月份竣工新楼房10套,出售了9套。在烟台,居民买房的轮子开始转起来了,这说明住房改革在健康地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