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艺术人才缘何大量外流——沈湘教授呼吁珍惜艺术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02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心探访

  艺术人才缘何大量外流
——沈湘教授呼吁珍惜艺术人才
  陈原
沈湘,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执教40年来,他培育出一大批优秀的声乐人才,梁宁、迪里拜尔、刘跃、范竞马、程志、殷秀梅、关牧村等皆出自其门下。他曾多次应国际音乐组织之邀出访欧美各国,或参加国际音乐会议,或担任比赛评委,或讲授声乐艺术,为声乐界所推重。
记者:您几十年如一日,研究、传授美声唱法,培养出不少人才,一定深知其中甘苦吧?
沈:我们的民族有深厚的文化传统,艺术上也自成体系,而且历经千百年的积淀,人们的文化心理、审美理想、欣赏情趣、价值取向都形成了自己的习惯,甚至铸成了某种模式。所以,外来艺术要在这里立足、传播,确实不大容易。不过,尽管如此,本世纪以来的80多年间,外来艺术的传播还是比较快的,像话剧、交响乐、芭蕾舞、歌剧、油画等,不仅传了进来,还扎下了根,产生出许多杰出作家、编导、演员,创作出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而且能在国际舞台上一争高低。
记者:但是近几年来,这方面的人才外流现象也令人吃惊。有的艺术团体近1/3的人出国谋生,有的艺术院校的毕业生几乎成批前往异国。有人开玩笑地说,现在中央乐团、中央芭蕾舞团可以在外国办分团了。
沈:这的确是种让人心酸的事情。尤其是那些艺术精英,他们曾在国际上夺魁获奖,使民族的艺术声名大振,然而最后却离开祖国。对此,我们不能只埋怨他们。他们出走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的工作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束缚了他们的创造力,使他们对前途失去了信心。
记者:您所说的工作条件是指什么?
沈:首先是我国的文艺体制,包括管理制度、人事制度、工资制度等,弊端太多。在这种体制下,有的艺术团体可以长期不创作、不演出,处于一种瘫痪或半瘫痪状态,使许多艺术人才常年无事可作;而且,主要艺术人员和一般艺术人员的待遇往往一样,或差距甚微;艺术人员无论勤懒、优劣,报酬平均,奖惩不明……所有这些都大大消耗了艺术人才的活力和热情。其次是工作的物质条件太差。多数艺术团体、艺术院校的设备陈旧,环境残败不堪,如芭蕾人才缺少优良的练功房,器乐人才没有上乘的乐器等等。这也影响了艺术人才的发展。
记者:艺术人才的生活水平普遍偏低,恐怕也是人才外流的原因之一吧?
沈:是的,有的甚至低于其它一些行业的同龄人。从事通俗艺术的人还能通过其它途径赚钱,但从事交响乐、芭蕾舞、歌剧这一类艺术的人就无法可想了。他们的薪水微薄,即便是在国际上获奖的艺术家,升了几级工资,也不过多了二三十元钱,于事何补?艺术人才也是人,同样需要舒适一些的生活环境。何况生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艺术生命的进退、长短,像声乐演员、芭蕾演员的体力消耗就很大,没有优良的饮食,身体如何支撑?其实,上述情况何啻是外来艺术,民族传统艺术的现状也大同小异。这是整个艺术界面临的严峻现实,迫切需要解决,只不过由于艺术自身的原因,外来艺术的人才外流现象更为严重、突出而已。
记者:从事外来艺术的人才外流是否和这些艺术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有关?
沈:有这方面的因素。表面上看,交响乐、芭蕾、歌剧、油画等艺术的地位很高,但实际上许多人并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价值,在观念上还视为可有可无。所以这方面的人才常常受到冷落,创作、演出的机会较少,有的人以至不得不改行。最近竟然还出现一种说法,要他们在经济上也实行自负盈亏,进入文化市场竞争。这未免有些荒唐。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文化概念:艺术的价值不能以观众的多少而论定,有些艺术尽管不那么普及,但其巨大的文化价值举世公认,凝聚着人类的智慧,属于文化上的精品,处在巅峰状态。我们对此只能精心护育,重金扶植,不能和市场消费性文化相提并论。
记者:您认为如何才能遏止人才外流?
沈:改变这种现象的方法不是闭锁国门、禁止艺术人才出国。因为艺术只有对外交流才能发展,特别是交响乐、油画、芭蕾一类的外来艺术,更需要多到国外学习。所谓遏止人才外流,是指要改变那种蜂拥而出、以出国为归宿的现象。不如此,国内就会出现艺术人才的空白。这在近几年已露端倪。改变的办法是要尽快提高艺术人才在各方面,包括经济方面的地位,让全社会都珍惜他们,重视他们;还要对文艺体制立即进行科学的全面变革,使艺术人才感到有前途,有希望,以此来吸引他们。(附图片)
  苗地 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