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把目光投向政策环境——政协委员林毅夫的思考与建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03
第3版(要闻)
专栏:

  把目光投向政策环境
  ——政协委员林毅夫的思考与建议
  本报记者 凌志军
当他开门的时候,我疑惑起来。他显得过于年轻了。从那外表上绝对看不出他的一连串头衔: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银行顾问,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他叫林毅夫,35岁,台湾籍,现在是七届政协委员。他一开口便问:“我参加这样的会是不是太年轻了?”我回答:“年龄与议政水平不一定是成正比例的。”是的!他的关于沿海经济发展战略的与众不同的理解,正受到那些比他年长一辈的人的注意。
记者:最近人们对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新战略有很多议论。这也是现在正在召开的这两个大会的热点。看得出来,人们都有一种危机感和紧迫感,感受着内外两方面的巨大压力。从内部看,中国经济不打到世界上去,决无搞成现代化的可能。从外部看,世界市场的新动向正给我们一次机会,这机会好像是稍纵即逝的。
林毅夫:中国必须走向世界,这毫无疑问。但现在很多人在“赶最后一班车”,好像这次赶不上,以后就没有了。在这种心情中,沿海赶,内地赶,东西南北都在赶。一时搞不上去,就拔苗助长,下任务,定指标。我不赞成这种倾向。
记者:你不同意一哄而起是有道理的,但你显然也不同意机会“稍纵即逝”的说法。难道我们还能有很多这样的机会吗?
林毅夫:对!机会是连绵不断的。从眼前看,国际市场上确有一些新动向。日币、台币、港币等升值,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成本提高,对我们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有利。但从总体上说,国际上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永远会有。纺织品上个世纪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现在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品。集成电路十多年前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现在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这是一种不断的转变。所以,国际市场上没有“最后一班车”的概念。我们的对外开放,应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而不是一个短期的措施。现在必须呼吁,把对外开放当成一个短期应急措施,只抓眼前的出口额,是非常有害的。我担心这会酿成又一个短命的“大跃进”。
记者:你是说制定新战略要着眼于长期,一直持续到我国劳动力相对少了、资本大大地多了、有必要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时候。这真是太长了。不过,眼下实现新战略的着眼点应在何处?现在大多数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劳动力资源上,说这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优势。
林毅夫:优势早就存在,为什么从前没有成为优势,而成了劣势。关键是没有一个好的政策环境。现在一下子改变整个国家的政策环境还比较困难,我们可以形成区域性的“小气候”。现在搞特区,搞出口加工区,都可以。但是,最重要的应是建立好的政策环境,而不是现行的一些优惠条件。
记者:看来你的注意力在建立政策环境上。
林毅夫: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