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今日“王大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03
第4版(要闻)
专栏:经济生活中的人

  今日“王大学”
  本报记者 张锦力
经历过“文革”的人,一定还记得那个红极一时的“王大学”——王贵彬。
1971年春,辽宁省朝阳农学院办了个棉花种植技术培训班。该省的建平县万寿公社扎寨营子大队的农业技术员王贵彬被推荐去学习,那一年他53岁。参加学习班的头一年,王贵彬就在大队的试验田里种出了亩产过百斤的皮棉,这在土地贫瘠的朝阳是个奇迹。然而这位老农的科学成果却被“四人帮”的爪牙别有用心地利用了。他们把王贵彬封为“中国最合格的大学生”,这位淳朴虔诚的农民,由此变成了一块“打人的石头”。
转眼间,17年过去了。今天,王贵彬在干什么呢?他的生活怎样呢?
最近,记者采访了他,在他家的炕头上,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聊起了他的新生活。
“‘四人帮’倒台后,我受到了党内警告处分,并被撤销了大队党支部书记职务。我虽然表面上作了检查,可心里一直转不过弯来。1979年乡里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自己对新政策很是怀疑,心想,‘四人帮’搞的那套错了,可人民公社、集体化难道也会错?乡里动员咱农户搞商品经济,自己就觉得这不是提倡资本主义吗?村里有些人先富起来了,自己又担心要出现两极分化。那几年,自己整天就这样折磨自己。”
“听镇上的居民说,您现在也干起了商品经济,您做的豆腐又白又嫩,您做的凉粉非常可口。这个弯儿,您是怎么转过来的呢?”我问。
“是事实的教育。如果不是闭眼说瞎话,就得承认,这几年是自解放以来,咱农户生活最好的时期。就拿我们队来说吧,当年是全县数得上的富队,可一个好劳力一年下来才挣50多元钱,现在全队人均收入500多元。眼见别人家拴牛拴马,小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我哪还能坐得住呀!”
“那您刚开始干时,心里一定很矛盾吧?”
“记者同志,算让你说着了。我一想起把钱从别人挎兜里赚到咱个人的挎兜,总觉得心里过不去,特别是过去割人家资本主义尾巴,现在自己也干开了,就迈不开步。1982年春,我见到了乡上领导于宝善,就把自己的心思和他说了,他鼓励我说:‘把生的做成熟的,把产品变成商品,这是件大好事。您就大胆地干吧。’从那以后,我就卖起豆腐、凉粉来了,我不仅自己干,还带着儿子、侄子两家干。”
说得兴起,老王领着我们在他院里转了转,满圈的猪,满院的鸡,满仓的粮,还有一只毛驴安详地吃着草。眼下只有个老闺女和他们一起过,全家3口人,去年仅卖肉、蛋、粮的收入就有1700多元,再加上老王卖豆腐、卖凉粉的收入,全家总收入4000元。这几年他不仅买了驴,拴了车,还添置了压磨机、粉碎机、电视机……唠着唠着,这位60多岁的老人,竟当着我们的面失声痛哭了:
“那些年,我名声在外,可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孩子连口干的都难吃上,来参观取经的络绎不绝,我招待人家最好的东西是小米粥。我从北演说到南,还不是人家装枪让我放,挺大个人脖子上顶着个别人的脑袋!这几年,坐在家里的热炕头上,白米白面吃着,小酒盅捏着,电视看着,自己琢磨着想干点啥就干点啥,小日子红红火火,我才真正尝到了做人的滋味。可惜我老了,这样的生活对我来说,来得太晚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