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对“公款消费”举“黄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03
第4版(要闻)
专栏:经济漫笔

  对“公款消费”举“黄牌”
  刁新申 程晓农 黄运成
1980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人均肉禽蛋鱼消费量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7%左右,维持这样的消费增长势头,要求粮食人均供给量的年增长速度接近4%,这在正常年景是很难达到的。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较高的市场价格并没有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这是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量城市人口不需要面对市场价格。最近几年,很多大城市的副食品供应中补贴这一块一直占很大比重,补贴造成的鼓励消费、压抑生产情况已引起人们的关注。这里需要进一步强调,在补贴刺激消费的同时,作为变相奖金的食品实物发放之风也越来越盛,它们左右夹攻冲击着农产品市场,产生十分恶劣影响。就发放实物而言,消费者无法自己作主,自然是发多少吃多少,发什么拿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多高的市价也起不到抑制作用。买者是单位,用的是公款,吃者不花钱,不吃白不吃。由此可见,实物发放比奖金发放对消费的刺激更大。
实物发放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单位请客送礼。这部分消费不仅丝毫没有价格弹性,而且越贵越少的东西越吃得多。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甲鱼、螃蟹等价格成10倍增长,产量增长也不算慢,而又供不应求的重要原因,也是水果、水产品等产量大幅度增加,价格也在大幅度上升的原因。
实物发放是有选择的。凡是国家财政大量补贴的低价产品,没有一个单位会按市价购买再发给职工的,平价、低价能买到的不用发,越是牌市价悬殊和价高货少的食品越成为发放对象,结果,一方面国家财政补贴的低价产品(主要是基本生活必需食品)生产受抑制;一方面单位通过实物发放补贴的高价产品对生产却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土地就这么多,种香蕉就要砍甘蔗,种柑桔就要减粮田,实物发放对价格信号的干扰直接引起生产结构的矛盾。
价格提高,消费者肯定不满意,特别是当消费者不能平等地面对一个市场价格时,这种不满就更加强烈。有的单位有钱发实物,对涨价就无反应;有的单位没钱发实物,却要面对被那些发实物单位买高了的市场价格,当然不满。一些人能不花钱或少花钱买到另一些人按市场价格才能买到的商品,机会不均等当然也要引起不满。
因此,对单位发放实物必须举起“黄牌”。但目前,只有控制奖金总额的办法,却无法控制实物发放。所以,只有缩小单位可支配收入,采用釜底抽薪的办法,才能一定程度地抑制发实物,与此同时,根据可能,把部分发放实物的钱折合为奖金发放,这比让“公款消费”之风越刮越盛要好得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