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解决纸荒救救报纸——全国人大代表胡绩伟谈报纸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04
第2版(要闻)
专栏:

  解决纸荒救救报纸
  ——全国人大代表胡绩伟谈报纸问题
  本报记者 段存章
如果不是胡绩伟同志与我长谈,怎么也想不到许多人天天离不开的精神食粮——报纸和出版物的“温饱问题”严重到如此程度。
全国所有大报都发生严重纸荒
这位人民日报社前社长、七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谈话开门见山:“现在,全国所有大报都发生严重纸荒。有的报纸库存纸张只够用几天。据最近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局长会议反映,中央和地方主要报社已经几次向国务院告急,国家计委已经三次动用国家储备纸救急。从1987年至今年一季度,我国新闻纸张的供需失去平衡,1987年全国报纸年用纸量约50多万吨,而新闻纸生产逐年减少,当年只生产40万吨左右。新闻纸的纸浆进口减少更多。”
新闻纸减产这么多,主要原因在哪里?胡绩伟说:
“据有关材料说:一是南方木材价格失控,南方各纸厂每生产一吨纸的成本亏损由200元上升到500元左右,纸厂新闻纸减产、转产,造成新闻纸不能按计划交货;二是由于国际市场纸价上涨,中央进口的新闻纸比计划减少,地方进口的新闻纸比计划也减少;三是由于计划外新闻纸每吨高出国家定价四五百元,差价太大,纸厂为弥补亏损,将生产出的新闻纸议价出售。”
胡绩伟还谈到:现在全国所有大报都严重亏损。一些大报过去每年都向国家上交巨额税利,可是1987年却要靠国家补贴。他分析报纸亏损的原因,归纳为三条:新闻纸大幅度涨价;报纸的发行费增加;报纸出售价格一直未变。他说:“如果对这种危机不采取切实可靠的办法,许多出版多年的报纸很难办下去。”
出版用纸短缺更为严重
这位老新闻工作者非常忧虑和不安,他还告诉记者:“1987年,中央出版用纸计划供给量与需求量存在9.5万吨的缺口,只占用纸量的43%。为确保课本等重要书刊的用纸,新闻出版署动用了全部周转库存纸和借用国家储备纸,但出版用纸紧张有增无减,目前连教材用纸都难以保证,书刊用纸从3月份起基本无纸供应。”
胡绩伟举事例说:“出版用纸也大幅度涨价”,
“加重了出版社的财政负担”。
“这种状况带来的后果如何?”我问。
胡绩伟不假思索地说:“不得了,使很多已经付印的好书出不了,很多好的书稿,出版社只好忍痛割爱。更值得忧虑的是,很多出版社为了自负盈亏,不得不纷纷抢印畅销书,其中有不少内容有害、质量低劣,对青少年危害不小。而对很多有学术价值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著作,由于印数很少,亏损大,出版社只好尽量少出。现在所出版的科技书籍有80%都亏本。去年科技出版社花5万元退掉想出而出不起的70部书。
一个提案三条措施
稍静片刻。我问:“老胡,听说你想了一些解决困难的点子,具体说说行吗?”他笑笑说:
“我们总是要知难而进的,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全国报纸协会发出紧急呼吁,我们参加全国七届人大会议的几十位代表特别提出了一个议案,希望国务院尽快采取措施,扭转报纸、出版用纸的危机。”
这个提案的内容有三条:
一、控制新闻出版用纸价格,确保国内新闻出版用纸的正常生产。
二、加强宏观管理。根据需要,安排适量的新闻出版纸,力求供需平衡。
三、降低报刊发行费率。去年在纸价、报价没有理顺的情况下,率先对许多报纸提高了发行费率,新闻出版界意见很大,已经多次呼吁,希望由国务院负责协调解决。
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李鹏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以生产和传播精神产品为主要任务的新闻、出版和各种文化事业应当积极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一定要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对文化事业很重要的指导方针。
有人认为,当前新闻出版用纸紧张,主要是报刊和书籍出得太多了。我把这个疑题请教胡绩伟,他说:“不能这么看,你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新闻出版事业的确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报纸刊物的种类确实相当多,这是我国政治经济形势根本好转的结果,是十分可喜的事。但是,如果我们与世界先进国家进行横向比较,就会发现我们在这方面还相当落后。我国的报纸、期刊不是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因而想用削减报刊书籍的办法来解决纸张的困难,这条路不能走。我不是说报刊不能进行必要的调整,但这不是主要的办法。”
他继续说:“新闻纸供应短缺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国家对文化建设具体安排还不尽合理,两个首位的思想落实得不好。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并没有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拿纸生产来说,在新闻出版用纸生产连年下降的对比下,其它用纸和纸板的总生产量是提前完成了‘六五’计划的。”
“我们也理解纸厂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减少新闻出版用纸的苦衷,但是国务院、计委、轻工业部等主管单位在计划指导上、政策上、价格等方面,难道没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吗?”
对文化体制改革的设想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新闻出版界的困难,胡绩伟进一步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他说:“特别是现在报社和出版社的领导同志,他们主要精力被迫转移,不能不用很大的力量去为挣钱而从事繁重的社会活动,早已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报刊书籍的编辑工作,以及提高业务和培养干部的工作。一个大报的总编辑同志向我诉苦:为了解决纸张问题,他和他的同事花了很大的功夫同一个纸厂办交涉,纸厂提出要‘帮助解决’几十万美元的外汇,他们作到了,以后又提出要‘帮助解决’若干套住宅,这就把他们难住了。请想想,经济事务、人事关系和各种社会事务经常弄得总编辑大伤脑筋,怎么能够集中精力编好报,出好书呢?”
最后,他指出:“在文化事业体制改革时,应考虑四点:第一,作为文化事业应该努力注意经济效益,尽量少要国家补贴,但作为人民的政府不能把文化事业同一般经济单位同等看待,要在经济上给以扶持,领导它们真正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第二,政府应该在对文化事业的经费投资、设备更新和物资供给等等方面大力支持,真正体现中央两个‘首位’的精神。第三,文化事业要组织专管筹措资金和经营管理的经理部,保证编辑部能够专心致志地改进编辑工作。第四,在政治体制改革时,城市政府应当努力把社会事务包办起来,减轻各机关和企业的额外负担。”
这位新闻工作的老前辈以他高度的责任感,在人大小组讨论会上发出“救救报纸”的呼声,这是真正行使人民给予他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