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文化批评的优势和局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0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纵横谈

  文化批评的优势和局限
  李昕
随着文化寻根小说的出现,近两年文学理论批评界也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文化热。人皆以谈文化为时髦,开口便是“历史积淀”、“文化心理结构”等术语,以致使某些不懂文化学的批评家手足无措,颇有难于启齿之感。从逻辑上说,文学研究的对象发生变化,促使理论批评调整角度,改进方法,变革观念,这本是正常现象。然而,一旦形成了热潮,便带来了唯此为尊之弊。在某些人的心目中,似乎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的方法是无所不能的最佳方法,有了它,便可揭示文学作品最深层的内蕴,阐释文学现象之所以发生的最隐蔽的内因。他们评判作品的价值,每每以其中是否触及文化的深层结构、是否富于丰厚的文化内涵为依据,这种情况又反过来促使一些作家争写与某些特殊文化现象有关的题材。形成这样的创作——批评循环,也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在我看来,文化批评的方法虽然值得提倡,却没有如此神奇的功能。
所谓文化批评,是指从文化视角以文化观念和方法研究分析文学创作现象的一种批评模式。我们知道,在这一领域内,文化的概念一般不包括“硬文化”,即物质文化,而专指“软文化”,即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包括人的符合某一群体规范的一切活动方式以及由这种群体活动所创造出的一切精神成果。在这一狭义的文化中,又有两个层面,这就是文化的显结构与潜结构。前者指人们通常能自觉意识到并能依靠理智把握的文化内容,包括特定的社会制度和组织形式、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科学和宗教等等,后者指人们在内心深处不自觉地接受的“文化遗产”,通常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到,方式文化多属此类,也包括人的潜意识的一部分。在这两个层面上进行文学研究,构成了文化批评的内容。这种内容又决定了文化批评必然具有三种基本研究角度: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当然,在这里无论是社会批评、历史批评还是心理批评,都与它们的本来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作为一种研究手段,它们的内容和实质并未改变;区别在于:这些方法已服从于文化研究的目的,它们被用来挖掘、揭示、论证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或某一群体的人的共同精神特征或存在于其间的特定精神现象,即富有文化意义的东西,而且,它们有时被交织为一个整体,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理论功能。从这一意义上看,文化批评对于诸种研究方法的包容力足以使其展示理论优势,特别是较之极左时期那种只对文学作政治、阶级分析的狭隘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它的出现,其意义更是不言自明。当人们把文学作为文化现象看待并透过文学观照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心理特征之时,确有耳目一新乃至振聋发聩之感,这大概也就是文化研究、文化批评能“热”起来的直接原因。另一方面,社会的、历史的和心理的研究方面虽然受到文化研究的目的限定,却并未丧失各自的效力。如果说,方法就是观点的实际运用,就是达到目的的手段,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以这些方法从事文化批评,便使它们已转化为文化批评了。应当说,正是这种对于其他批评方法的改造能力,使文化批评得以作为一种与众不同的研究方法存在。
但是,文化研究尽管具有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三维空间”,属于封闭系统,它注重探讨某一精神现象的地域性、民族性、群体性内容,却忽视这些现象时常具有的超地域、超民族、超群体的意义也即最富于普遍性的意义,甚至也不关心那些纯属个人的精神和行为特征,因为这两者根本不是文化概念所涵盖的对象。譬如分析鲁迅小说,文化批评宜于揭示作品所展露的国民性特征。把阿Q的精神胜利法作为文化心理现象研究,有助于洞察民族性格中的某种代代因袭、历史传承的劣根性。对此的深入剖析是文化批评的专长,它使其他批评方法在这一点上不免逊色。以文化批评研究鲁迅的《狂人日记》,阐述作品抨击封建文化传统的思想蕴涵,也可能会独具深度。但是,如果要说明精神胜利法何以作为人类普遍的精神现象存在,指出其实际具有的超地域、超民族、超时代特征,那么文化批评则显得苍白无力,同样,若想分析作为精神病患者的狂人的形象,研究他那种纯属个人的、不可重复的心态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探究这一独特形象塑造的奥秘,文化批评方法似乎也不适用。这就是说,文化批评所擅长、所专注的是群体的共性特征研究,而在极为独特的个性和最为普遍的共性之间,群体的共性仅仅是个中介环节。忽视中介研究固然会使批评缺少厚度,但是停留于中介研究也将会影响到批评的力度。相反,无论社会的、历史的还是心理的批评,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本身不受这种局限。如果充分发挥它们各自所长,或可对文化批评之不足起弥补作用。
文化批评作为中介研究,还表现在审美分析方面。因为在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在审美的人和审美对象之间,文化是中介。人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吸取了某些人类的文化成果,具备了某种文化心理素质和文化知识,才有可能创造美,欣赏美。这自然使文化批评带有中介研究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文学属文化现象,它本身又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双重的规定性使文化批评同时可以成为审美研究的一部分。只不过,由于它重共性而轻个性,重内容而轻形式,使它时常忽略作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技巧,作品独有的形式结构等问题,而这些,却是构成艺术审美价值的重要条件。它注重挖掘艺术中富有审美意义的文化价值,但这对于审美研究来说只是一个方面。仅止于此,审美研究必定是不完善的,就如同单纯运用社会——历史批评方法或心理分析方法,都只能接近并展示审美对象的某一方面的特质一样。
此外,文化批评强调地域性、民族性、群体性特征研究的现象,使它对于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的适应性受到了限制。它适宜分析民族文化色彩浓重的作品,如阿城、郑义、韩少功的一些小说,但对于缺少民族文化特征的作品,如朦胧诗和意识流小说等,用之则未必奏效。这种情况也是很自然的。任何一种批评方法都不可能包打天下,而难免带有自身的局限,唯其如此,各种方法才有互补互足、发挥整体功能的可能。因而,在这里对文化批评的优势与局限略作辨析,不含主观褒贬之意。我以为,文化批评在我国尚不成熟,有待发展和完善,而只有看到它的不足,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理论上的优势。恰恰是为了发展它和完善它,那种把它捧得过高的作法和把它贬得过低一样,都是不足取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