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采铜于山”与“买旧钱”——读《楚文化史》想到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05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采铜于山”与“买旧钱”
  ——读《楚文化史》想到的
  康荐
在中国文化的创建上,古代楚人立有大功。我国古文化,从殷商以后分为南北两大支,一支在周人手下向中原发展,一支在楚人手下向南方发展。江南广大地区,乃至后来整个中国,均广被楚文化之泽。例如道家,即是源于楚国,兴于楚国的。上古中国这两支文化,就像触砥柱而下的滚滚黄河与穿三峡以出的浩浩长江,共同浇灌滋育了整个中华文明。于此可见,研究楚文化对于认识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是有多么重要的意义。
如此奇瑰壮观的楚文化,究竟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最近,读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张正明先生的专著《楚文化史》(《中国文化史丛书》),顿觉增长了很多知识。
书中从6个方面论述了楚文化,那就是:青铜冶铸工艺、丝织与刺绣工艺、髹漆工艺、老庄哲学、屈原庄子文学、美术与乐舞。不仅包括精神文化,也包括了物质文化,而且显示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大大拓展了我们的眼界。作者特别注意把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物结合起来,对历年楚地田野考古的成果(包括最近发现),历历如数家珍,并以地下发现来检验以前的书面记载与论述。因此,这是一部很有特色的研究著作。这样的书,一般总是比较难读,令普通读者望而生畏的;但此书不然,写得相当引人入胜。例如,书中写到楚人的青铜冶铸技术时,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古铜矿开采的场景,并且由未发现井巷崩塌而伤人的迹象,从而指出楚国发达的青铜文化不是把人命当儿戏的暴政的胜利,而是矿工们为求生存的智慧的结晶。不仅毫不枯燥,而且发人深思。
说到炼铜铸造之事,我忽然想起了清人顾炎武在其名著《日知录》中的一段话:“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挫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顾老先生此言,真正深刻。纂辑之书尚且如此,那么研究论著更不应“买旧钱”了。当然,“采铜于山”与“买旧钱”都能造出“钱”来,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后者还容易得多。但二者不止有精细美恶之差,而且前者体现了一种勤奋、壮美的劳动精神,后者则未免太乖巧了。不可讳言的是,在当今“文化热”中,我们能看到不少“买旧钱”型的著述。草草看过几本现存的书,或拾一点洋人的唾沫,便来排列组合一番,冠以时髦的、甚至似通未通的名目,即成为一部大著述。这样的书,有时越读越糊涂。更有甚者,故作惊人之论,大胆骂倒一切,以达到“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目的。要是说有所谓“危机”的话,我认为这才是学术界可能潜伏着的一种危机。为此,我非常赞成李泽厚先生最近多次提出的意见,少来一点空洞的冥证式的东西,多来点老老实实的实证研究吧。有感于此,当我读到《楚文化史》这样的文化研究专著时,不能不为这种发扬先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务实、开拓精神而感叹。但愿这样的“采铜于山”的著作多多出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