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阅读
  • 0回复

中标后的烦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0
第4版(要闻)
专栏:配套完善深化发展承包制

  中标后的烦恼
  本报记者 刘国胜
去年10月,河北沧州市电子机械设备厂实行公开招标承包。但是没有料到,上级预先物色好的“意中人”在招标竞争中居然“落马”,而年仅30岁出头的原厂供销员皮文起得票最多。当时会议主持者不想公布投票结果,但迫于与会群众的压力,最后不得不当场宣布:得票最多的皮文起中标(见本报1988年1月7日经济版报道)。
这件事在沧州大地引起很大震动,人们开始对公开招标这一新生事物发生兴趣。
然而,小皮中标后情况怎样?他那迷惑、疲惫的眼神表明,事情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几个月来,这位年轻的中标者一直处于极度不安和困扰之中。
皮文起发现,公开招标时这个厂未经审计,财务上还是一笔糊涂账。去年1至10月,账面上反映实现利润16.3万元;招标承包后的审计结论却是,企业亏损41.85万元。说明招标时公布的财务资料是虚假的。依据不真实的财务资料来确定承包基数,这样签订承包合同合适吗?
这时小皮才明白,为什么过去一提审计,招标前的两任厂长都如坐针毡,四处活动,大加阻挠。原厂长曾对财务科的同志威胁说:“账是你搞的,审计要审亏了,你可是吃不了得兜着,你要仔细想清楚……”
在招标答辩期间,原厂长还召开厂中层干部会,他在会上说:“招标承包不过是个形式,让谁干,不让谁干,上边早定好了……我们厂大多数中层干部是好的,但也有人跟着瞎起哄,你以为要翻天了?让我说,这样的干部得撤换,电子设备厂翻不了天!”
小皮上任不久,有人就暗中捣乱,连挂在大门口的工厂牌子都给盗走。
这个厂仅有340多名职工,建厂20年,如今负债累累,几乎天天有人来要账。厂区空荡荡的,给人一种沉寂荒凉的感觉。院内并排放着两个一人多高、破损不堪的大包装箱,那是15年前购置的设备,里面装的机器早已变成废铁了。
厂内共有5个主要生产车间。里面烟雾腾腾,厂里供暖用的4吨锅炉,3年前就卖掉了,工人们只好用火炉取暖。全厂原有固定资产220多万元,现只剩136万元,而外面的欠账已达221.7万元。一位老师傅愁眉苦脸地说:“这里能拆、能拿的东西,都拆掉拿走了,院里连块耐火砖也剩不下。”
可是,去年这个厂还买了一辆上海牌小轿车,买回后一个多月没着“家”,一个劲在外面跑。这部轿车在招标期间又卖掉了。
厂里的家属住房刚盖好,房梁就折断塌陷了,建房承包队是原厂领导请来的。这个厂无论住房还是最近一次调资,由于分配不合理,职工情绪很大……
企业搞成这个样子,谁来承担责任?这个厂公开招标前的两任厂长,一个当了局长,一个尽管投标“落马”,却仍安排去某公司任经理。招标前遗留下来的各样棘手问题,如今只好都由小皮来承当。
主持这次招标的市经委负责同志承认,由于缺乏经验,这次公开招标很不成功。当时他们没有想到小皮能中标。但是在解释这件事时他们提出两个问题:公开招标,是民主选举群众说了算,还是考评委员会说了算?群众选举的中标者,经营亏损了怎么办?显然,这就是他们内定“意中人”的思想根由。然而,由上级委任的厂长经营亏损了,又该怎么办呢?难道就让他们易地做官,不对企业承担任何责任吗?
从沧州市电子机械设备厂公开招标的经验教训看,当前完善和深化承包制仍需要对引入竞争机制有个正确认识,同时要加强法制观念,认真地推行公开招标承包,不得内定“意中人”;在招标之前,必须通过审计,弄清企业底数,将企业的真实情况介绍给投标者。否则,招标徒具形式不说,还必然会给中标者带来不应有的困扰和烦恼,给承包企业带来损失,使改革受阻。
——编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