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生于忧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0
第8版(副刊)
专栏:大地漫笔

“生于忧患”
报纸上在刊登生龙活虎的景象的同时,飞机失事,火车失火、相撞、颠覆等事故,也上了报纸,改变了新闻“出口转内销”的现象。以前很忌讳的物价问题,如今报纸电台也作了相当开放的报道,街谈巷议中的带辣味的语言,如“一张‘大团结’过去在市场上可以转一圈,现在只能蹲个点”这样的话都上报纸了。有的报还别开生面地开辟了《话忧·析忧·解忧》的栏目。对于眼下的“两会”,有的报纸的报道相当“客观”,将不少“尖锐问题”公之于众。
闭着的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状态。封建社会几千年忧患不断,但不管哪个朝代,都只能说“今上圣明”、“皇恩浩荡”,只能歌功颂德,不许议论忧患弊端。苏东坡诗曰“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曾被以“谤”罪
“逮赴御史狱”。清雍正年间礼部侍郎查嗣庭,在日记中写道“热河发大水淹死人不计其数”、“雨中飞蝗蔽天”等语,被抄出后,遂成“文字狱”。
如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样,越是虚弱多病,就越怕人家说病。相反,越是健壮,对自己越有信心,对头痛脑热之类,就越敢正视,没啥忌讳。当今报刊上敢于睁眼看忧、直言道忧,反映了报刊在改革中的气魄,更反映我们的党和政府对排忧解难的能力和信心。
人逢盛世喜事多。今天的改革、开放,带来了新的世态人情,高兴的事总是多的。但任何时代,除了忧患的内容和性质不同外,社会和个人都不可能绝然避免忧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就是一个不断排解忧患的过程,许多喜事往往是由忧事转化而来的。排解了旧忧,又出现新忧,忧忧喜喜,喜喜忧忧,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也就在这忧喜参半、不断转换中实现的。忧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闭着眼睛不敢正视,甚至掩饰它。君不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
清代郑板桥在潍县任上送给巡抚的一幅画竹上,题着这样四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正因为时时闻听着“民间疾苦声”,所以他才成为好官。如果我们只听歌功颂德之声,闻报忧则怒,那么,忧国忧民,为党分忧从何谈起?还谈得上什么公仆!从今天参加七届人大的许多代表身上,人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苏天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