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茅台酒的喜与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1
第2版(要闻)
专栏:

茅台酒的喜与忧
本报记者 刘学渊
改革、开放使贵州省赤水河边的茅台酒厂勃发了生机,厂长邹开良来京出席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和记者谈起这些变化如数家珍:1978年以前,茅台酒年产量600吨左右,现在翻了一番;在保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质量稳步提高,1985年在巴黎获金桂叶奖,1986年又获第十二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牌奖;产品声誉越来越高,直接贸易的国家和地区由11个发展到38个;1962到1977年,茅台酒厂16年累计亏损444万元。从1978年开始扭亏为盈,经济效益连年大幅度递增,去年一年就实现利税2000多万元。
茅台酒产量增加不算少,为什么市场上仍然见不到?问及这个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55岁的邹厂长谦和地笑笑:“大家喝不上茅台酒,作为茅台酒厂的职工,我们感到内疚。总的来说,生产的增长赶不上消费的增长嘛!”他略略停顿后解释说,“茅台酒工艺特殊,这无疑限制了生产的发展。茅台酒作为‘国酒’,现有产量中一部分要保证外事活动的需要,一部分要出口创汇,国内市场上自然就少了。不过你可以告诉大家”,邹厂长右手利落地劈了个弧形,“茅台酒厂正抓紧扩建,新增800吨的年生产能力,1990年投产。到那时,茅台酒在国内市场的覆盖面起码要扩大一些了。”
“这真是个好消息。真茅台数量增加,假茅台的市场就小了。”记者有感而发,引出了邹开良对假冒行为的一番谴责。他介绍说,假茅台酒1983年就开始发现,近两年数量更大,除西藏和台湾省外,其它省市区都有反映。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去年查获的假茅台酒就有80吨之多。“为什么假冒活动这样猖獗?”邹厂长自问自答,“关键是管理不严,执法不严,打击不力。一旦发现假酒,没收、罚款了事,对造假者形不成威慑,他们胆子便越来越大。”他猛地站起身,从提包里拿出笔记本,边翻边生气地说:“现在侵权的问题也很突出,搞仿效商标,影射商标,什么‘金铃小茅台’、‘宝山茅台酒’、‘北大仓茅台酒’,有几十种之多。13个国家级名酒都有被侵权的问题,我代表厂家呼吁国务院有关部门切实加强管理。假货盛行,成何体统?制售假酒是犯罪行为,为什么不能拘留、判刑?对侵权的单位为什么不能依法处置,没收其全部非法所得?”
邹开良越说越激动,瘦瘦的脸上,看得见青筋的暴动。
“加强市场管理是一个方面,扩大名优产品的产量也不能忽视。”记者略述自己的看法,邹厂长深表赞同。他说,茅台酒厂的职工有一种责任感和紧迫感。周总理生前曾希望茅台酒年产扩大到1万吨,现在还差得很远。发展生产目前碰到一些困难,希望有关部门帮助解决。一是原料问题。茅台酒指令性计划调拨,价格是死的,但用的原料却是议价的,每吨酒成本由1985年的3600元上升到1.2万元,实在难以消化。二是资金问题。工厂更新改造任务很重,比如,3万平方米酒库中,有一半是危房;厂址地处古滑坡地带,亟需在赤水河边修防滑河堤。这些投资,单靠工厂很有限的积累是不够的。三是电力问题。待新增生产能力投产,全厂日需电6500千瓦,地方上两个小水电站的发电总量也不够茅台酒厂一家用,希望有关部门考虑,尽快与国家电网接通。
“自身努力加上各方支持,增产茅台酒大有希望。”邹厂长与记者握别,说得十分诚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