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活跃起来的中国记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1
第3版(要闻)
专栏:

活跃起来的中国记者
新华社记者 郭玲春 徐心华
出入北京各大新闻场合的外国记者惊异地发觉,他们的中国同行几乎“一夜”之间由缄默变得开朗起来。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新闻发布会已举行过六次。从来谦让,大都默默地在后排或侧边落座的中国记者,走进大会堂记者招待会会场,便立即“抢占”有利地形。笔头依然勤快,同时,又与港澳和外国的同行展开一场提问权的“争夺战”。
“战绩”是令人鼓舞的。几次招待会下来,“我方”举手、提问便呈领先之势。以至某次会上,外国记者不得不给主人递条子请求“通融”,给他们让出点时间来。大会新闻组为此作了一番盘算:给予外国记者、港澳记者、大陆记者的提问机会,比例大体分为4、3、3。
为了使读者获得有兴趣的信息,我们的记者显示了自己的机敏和勇气。焦点,往往聚拢在敏感的问题上,也不抹平应有的尖锐:
上海经济增长的速度何以低于广东?
物价上涨的广东,又如何保证消费者的生活水平不致下降?
当西方记者提出拉萨骚乱中有多少喇嘛被抓被打的问题时,一位着军装的女记者从容起立,问道:杀害我们武警战士的凶手是否已抓住,准备怎样惩处?
从事政治报道的一位记者要求外长吴学谦回答,从来对美国和平队持反对态度的我国,为什么对他们来华工作持积极态度?
退回去一年,很难想象这样的问题会出自中国记者之口,而眼下,谁能否认他们已进入角色,充满信心地去进行一场新闻的角逐。
注意到这一动向的匈牙利通讯社人士评论说,中国记者的问题“提得很尖锐”,“这些(问题)也是外国记者所关注的。”
是突如其来的变化吗?也不。我们的记者和其他行业的同胞一样,现在不笨,过去也不笨。然而,任何人都不能脱开社会的氛围,凝固的空气中难有流动的思维。一位西方评论家几年前从少有的几个中国记者的提问中看出破绽,取笑我们是到上头领了任务的“机器人”。说句真话,即使那时放手,人的思路也是堵塞的:怕万一闪失会犯政治错误,怕抛头露面有出风头之嫌。也确有人还在封裹着自己,私下咕噜:中国记者瞎掺和些什么?
日新的社会思潮正冲刷着我们古老的国土,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呈不可阻挡之势。不只是中央一级的大报、通讯社,不少专业报刊和地方新闻单位也参与了这场“竞争”。他们提的问题涉及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当千千万万民众以大家庭的成员要求“透明”国家重大事务,为之代言、代笔的人又岂能保持缄默。
不再缄默的记者群是中国民主进程中一个小小的例证。由此延伸的日见“清晰”的新闻报道,今后是动作迟缓,还是步履轻快?看来,既取决于记者自身素质的提高,更取决于社会的进步。
我们满怀着希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