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首届文学批评学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1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首届文学批评学研讨会在武汉举行
由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学批评学研讨会”,3月28日至31日在武汉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及其它省市的近40位著名中青年评论家、教授、学者参加了会议,就文学批评学的性质、标准、方法以及批评界现状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和特征,与会代表大致形成三种意见:一种观点认为,作为审美调节机制的文学批评,处在科学与艺术、功利与审美之间,是一种语言和逻辑参与下的鉴赏,因而具有中介性质;另一观点认为,文学批评并非中介,而是以文学为触媒的对现象世界的把握;也有人认为批评是对作品作的价值判断或者说是对作品意义的阐释;还有人反对给批评下定义,认为建立文学批评体系是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不可能有一个一统天下的原则和模式,不是任何一个定义能够准确规范的。
关于批评的标准和新时期文学批评的走向,与会者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传统的“政治加文艺”、“真、善、美”的标准不可能对作品形成统一的、一致性的判断,对如何看待近年来出现的“我批评的就是我自己”、“批评即选择”等批评观念,代表们的意见存在着分歧。
关于文学批评的方法,与会代表对近年来由“方法热”而带来的多向性发展的新局面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们基本赞同创立文学批评学的构想,认为任何方法,诸如原型批评、精神分析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都只能是诸方法中的一种,并非方法的全部,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合理内核,不能打倒旧的“一尊”,另立新的“一尊”,因此多种方法互补,使文学批评走向系统化、科学化轨道,形成诸流派的多向式、互补式结构,势在必行。切实可行的办法是“在实践中竞争”、“实行优化选择”。
在讨论到批评家的素质时,一些年轻同志对当前批评界的某些现象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新时期多数批评家缺乏与生命统一的内在激情,也缺乏直面现实人生的勇气,因此思维方式上的雕琢、理论形式上的更新,都无法掩盖其内在的冷漠。
(唐典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