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大会堂门外的插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2
第1版(要闻)
专栏:两会特写

大会堂门外的插曲
本报记者 魏亚南4月12日上午10时许,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人选,表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本届人大第八次大会开始计票,一些利用大会间隙小憩的人大代表,同中外记者一起来到门外。刚才会议进行时还肃无一人的大会堂东门外,此刻顿时热闹起来,记者与记者之间,代表与代表之间,代表与记者之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自由交谈的空间。
一位国内记者问香港《文汇报》记者阮纪宏:“您对这次大会突出的感受是什么?”
蓄着长长黑胡须的阮先生不假思索地说道:“这届人大比上届民主气氛更浓了,代表们把该说的都倒出来了;会议的透明度也在明显提高,哪个记者想得到独家新闻已不大容易了。当然,民主化有个过程,不可能设想一下子十全十美。比如这次投票表决票数不公开,就给人美中不足的感觉。我相信,下次再开人代会,这一点一定会改的。”
日本共同通讯社记者伊藤信一走出大门,就把耳塞机塞入左耳,听起刚才采访的录音来。我上前与他搭讪:“您一定给贵社发回不少稿了吧?”
他取下耳塞机回答:“是的。我们6名记者,每天都要发回二十几条新闻。这期间,我们通讯社用稿量很大。”
“您们对这届人大什么问题最感兴趣?”我接着问。
“人事安排,这方面占我们发稿量的一半。虽然事先已经知道大概人选了,但我们还想报道一些当选者的具体情况,如李鹏总理的简历、性格和他的施政方针。可惜我们还没有机会直接采访,就看明天下午李鹏主持的记者招待会了。”
又问:“作为同行,您对我们(指中国新闻界)的会议报道有什么看法?”
日本同行的回答是:“我留心看了一些你们的报道,人民日报对3月28日大会通过各专门委员会人选时的会场特写很有意思,经济日报等搞得也很活跃。日本电视每天转播大会新闻,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也有许多日本听众。”
5名澳门广播电视公司记者放下沉重的摄相机对我说:“我们每天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卫星,至少发回两则电视新闻,但不知能不能满足澳门观众的要求。”
在最高一级台阶上,几位人大代表的对话吸引了一群中外记者及大会工作人员。
只听人大代表、福建供电局总工程师要焕年向被围在中间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问道:“不知文化部对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老井》、《红高粱》是怎么评价的?”
英若诚面带微笑当众回答:“我不能代表文化部评价艺术作品。我们过去这样的事太多了,也就是干涉太多了!一个影片的质量,包括思想和艺术,应该由文艺界、观众、评论家来定。因此,请恕我不说。”这番话引起一阵笑声。
又一位代表发问:“听说这两部影片是由于暴露了中国的落后,才得的奖?这是不是参加评奖的日本人拿中国人取笑呢?”
英若诚颇为认真地解释:“这是不了解情况。虽然评奖是在日本举行的,但不能说是日本人评的,主席就是一位十分友好的美国人,其他国家的评委也不是随便可以左右的。别的我可以不发表意见,这个问题我必须澄清:评奖并不是日本人拿我们取笑,没有这么回事。”
美洲华侨日报记者郭晓波不甘寂寞,问道:“会上,作家王蒙是文化部长人选,您这位著名演员是副部长,文化部的领导班子可谓专业化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您还想演戏吗?”
英若诚若有所思地回答:“我不知道当这样的‘内行领导’是好事还是坏事,看实践的结果吧。我是演员出身,希望演戏,但没那么多时间。”
大会结束了,参加完投票表决的代表涌出会堂,门外热烈的插曲也旋即告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