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现代芭蕾的活力——美国纽约曼哈顿芭蕾舞团演出观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3
第8版(副刊)
专栏:

现代芭蕾的活力
——美国纽约曼哈顿芭蕾舞团演出观后
贺明
仿佛用一只神奇的手摇动了万花筒似的,年轻的美国纽约曼哈顿芭蕾舞团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为中国观众展示了难以尽述的东西——从棒球队员、职业女秘书到牛仔裤、迷你裙,从黑手党的枪战到令人陶醉的恋爱场面,从雍容文雅的华尔兹舞到吉卜赛人的流浪舞步……别看他们1985年才组建成团,但能在急速变换的艺术情境和多种风格的舞蹈动作中,挥洒出一种现代芭蕾特有的激昂的生命力。
中国观众对古典芭蕾是熟悉的。那是轻灵的足尖舞支撑起的优美的天地。然而我们看到,随着美国作曲家柯普兰的音乐而展开的组舞《鼓号曲》中,编导罗伯特·诺思大胆地把传统芭蕾动作与西方现代舞、爵士舞、西班牙舞甚至印第安人的某些拟兽舞的动作结合在一起,用来充分展现万花筒般的当代美国社会风情。当一个身着紫红色长裙的舞者带动其它人一个接一个地做出侧身倾倒再复起的动作时,就是巧妙运用现代舞的动作传导手法,象征性地表现了时间的流逝、万物的苏醒和一个平凡的美国之日的开始。紧接着,编导用夸张日常生活动作的手法再现了棒球队员之间的比赛心情,刻画了一个经理对自己的女秘书的叵测之心,烘托了一场枪战中生命被扼杀时的扭曲和痛苦。编导还在作品中采用印第安人的舞步渲染一种惶惑中略带惊恐的状态,颇使人联想到土著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广泛冲突。
《格什温狂想曲》共分四部分,演出是颇为奇特的。乔治·格什温是百老汇和好莱坞的名作曲家。虽然他英年早逝,1937年离世时年仅40岁,但生前创作了大量的歌舞剧、电影插曲和流行音乐。他的乐曲活泼幽默,明快优美,在作品《蓝色狂想曲》中还第一次把爵士乐引入大型管弦乐。来自曼哈顿的艺术家们对格什温的管弦乐曲做了不少富于戏剧情节性的舞蹈解释,像根据其代表作歌剧《波杰与贝丝》的音乐主题编排的舞蹈就极为动人。残疾人波杰的全部舞蹈表演始终是在双膝着地的姿态上进行的,但演员身体上下起伏中饱含着跳动感,双臂的舞动有力而又略带点稚气,偶尔编织进去的屈腿倒立动作则充满了残疾人获得爱情后的喜悦。年轻姑娘贝丝的独舞也编得丰满而舒展,穿插了许多长线条的手臂和身姿造型,鲜明地传达出她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得像鹰一样雄健而乘风高翔。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波杰与贝丝的双人舞,不少托举舞姿都是在那个“残疾”之躯上完成的,男演员虽然没有移动,但舞蹈仍具备流畅感与技巧性,很有点出奇而制胜的味道。
相比之下,也是根据格什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和《蓝色狂想曲》改编的两个作品却不能让人满足。格什温在前一个乐曲的开头里用多种乐器烘托出的巴黎街头的喧闹和斑驳之色,在舞蹈中却被生活后的倦乏和懒散的表现所代替;而在《蓝色狂想曲》中的一个乐章里,编导又走马灯似的再现格什温从流浪少年到大作曲家的成长阶段。我想,用过于具体的舞蹈情节去解释交响音乐作品,这恐怕就要担当图解音乐的风险了。
(附图片)
美国曼哈顿芭蕾舞团应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等单位的邀请,在北京演出现代芭蕾舞。这是《格什温狂想曲》中的《波杰与贝丝》。晓月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