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阅读
  • 0回复

一丝不苟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16
第7版(国际)
专栏:

一丝不苟的人们
郑园园
走访了东欧几个城市,柏林的风物人情令人别有一番感受。宽阔的街道、高大厚实的建筑物使柏林市显得庄重肃穆、气度恢宏。居民的气质也与别处的不同,柏林人似乎显得理智、稳重些。到街上转转就会感受到这一点的:商店里人虽多但不喧闹,迪斯科舞厅里少男少女们热烈却不疯狂,情侣们也绝少像在其它欧洲城市常见的那样,忘情到在大街上拥抱接吻。
后来,我和更多的柏林人有了接触,于细微末节之中,真切地感受到柏林人与众不同的气质,他们那专注、认真的生活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真令人叹服。
为我们开车的青年司机米歇尔·措尔斯曼是我接触最多的人,按中国称呼习惯,我叫他小米。因为当司机,小米滴酒不沾。我问:“晚上总可以喝点吧?”他摇摇头说:“原则上可以,但我不喝。稍喝过量点,第二天血液中还含有酒精,开车容易出事故,查出来也要受罚。”去罗斯托克市采访,因为路程较远,细心的主人准备了一盒巧克力,让小米途中分给我们吃。小车飞驰在高速公路上,小米像是掐着表算时间似的,隔三四十分钟就把那只漂亮精致的糖盒递给我们。罗斯托克到了,那巧克力也“消灭”得差不多了。下车前,小米硬把剩下的两块塞给我,他那恳切的神情分明告诉我,只有把全部巧克力分光,他才算“完成任务”。两天后,我们原道返回,到柏林已是晚上9点。大家一起去用餐。可是按规定,小米不能在招待所用餐,空着肚子的小米微笑着和我们道别,消失在夜幕中。差不多天天如此,他却始终很坦然,没有“受亏待”的委屈。那是规章制度,他自觉自愿地遵守,不能有、也不会有牢骚。这些年,领教过北京城里一些小汽车司机的威风,对比之下,小米的言行,给了我全新的感受。
我和建筑学女博士安娜莉丝·威德耐尔一起参观过市容。那天中午,我们在科学院广场见面,一见面她就告诉我,时间已经安排好了:1点至4点参观,4点喝咖啡,喝咖啡时欢迎记者提问。我们乘坐小米那辆小面包车,开始漫游柏林。从尼古拉老城区到新落成的蔡斯天象馆,从法国式教堂到威廉皇帝时代的兵营,从昔日洛可可风格的王侯府邸到仿瓷砖贴面的现代建筑群,安娜莉丝轻声细语地介绍着,有关的典故、轶事、数据,娓娓道来,她讲得动情,我们听得入迷,不知不觉来到柏林最大的住宅区马尔灿,而时间也已近4点——喝咖啡的时间将到。安娜莉丝开始找咖啡馆,找到了两家但都关门停业,她坚决地说:“到别处去找。”于是,我们的小面包车在楼群之间绕来拐去,楼群间有小桥流水,有绿茵茵的草坪,有俱乐部、幼儿园,可就是没有咖啡馆。4点已过,安娜莉丝有点着急,她说:“你们在车上等着,我和小米下车去找。”望着他俩的身影消失在楼群背后,我想:女博士也太认真了,为什么非喝这咖啡不可呢?随便找个地方不都可以谈话吗?约莫过了20分钟,安娜莉丝隔着车窗玻璃露出笑脸:“找到了,快下来吧。”瞧着她那近乎天真的高兴劲儿,我忽然懂得:在她心目中,已经确定的计划是不能轻易更改的呀!端起热腾腾的咖啡,想起她的这一番奔波,我悟到了一点做人的道理。
我在一家预制件工厂里看到:装好门窗的预制件都得经过几十分钟冲淋检验,证明确实滴水不漏才准予出厂。途经一所幼儿园时正是午休时间,我看见保育员个个端坐在儿童寝室里守护着熟睡的孩子,她们是那样的专心致志,没有人利用这个“闲暇”打个盹儿或干私活。诸如此类的印象积累多了,我便想道:是不是这块养育过众多革命家、哲学家的土地,使它的后代个个都富有理性、多思慎行呢?我向洪堡大学经济系教师贝海阔求教。他说,不错,德意志民族有这个传统。但是,全部归于传统又不够准确。30多年来,我们有一个激励人的口号:“今天怎样工作,明天才能怎样生活。”此后,我又同《新德意报》副总编布里克勒尔交谈过。不久前他曾随同昂纳克总书记访问过联邦德国。他说:“当我看到民主德国的国旗在波恩升起,真是感慨万千!为这一天的到来,我们奋斗了几十年。”他的话使我豁然开朗:民主德国是在特殊的环境中建设社会主义的,求生存、求发展的紧迫使命感使民德人民埋头苦干。而今,民德跻身于世界十大工业国的行列,在东欧国家中,民德人民有最宽敞的住房,能受到优良的职业培训,享受着几乎包罗万象的福利待遇,但是他们没有沾沾自喜。为了使社会主义变得更有吸引力,为了使“西流”的人数再减少,为了使民德能更加理直气壮地面对西方,他们没有丝毫的松懈和怠慢。正是对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和现实世界“生存竞争”的刺激,民主德国成功地在几代人中培养出一种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