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缅怀谢觉哉同志的崇高品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20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
  ——缅怀谢觉哉同志的崇高品德
  李在藻 魏泽同
今年4月27日是谢觉哉同志诞辰105周年,我们对他老人家备感怀念!
谢老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任民政首长——原内务部部长,是新中国民政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谢老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财富,其中,最珍贵的是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崇高品德。
谢老主持全国民政工作的开始,就面对着遍及16个省(区)的大水灾这么一个使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揪心、使广大灾区群众忧愁的大问题。毛泽东同志叮嘱谢老:一定要好好抓救灾工作,这事就交内务部主管。谢老迎难而上,全力投入了战胜灾荒的斗争。向全国提出了战斗目标:“不许饿死一个人。”为调动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谢老主持召开了由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会议,成立了中央救灾委员会,选举董必武副总理为主任,谢老为副主任负责实际工作。有关的省(区)、地、县也相应成立了地方救灾委员会来开展救灾工作,调动了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汇成了同灾荒作斗争的巨大力量。经过发动群众生产自救、节约渡荒、群众互助、以工代赈并辅以必要的教育,使灾区群众就地战斗而不逃荒,灾区社会秩序安定,不仅使“不许饿死一个人”的口号落到实处,而且为下季、下年度农业生产的恢复创造了条件。几个月时间,一场特大灾害即被克服。与解放前的有灾必有流亡、必饿死人、必有人卖儿女的惨状,恰成鲜明对比。
我国几乎年年有灾,谢老主持民政工作的10年间,也是年年强调做好救灾工作。他老不仅组织和督促干部深入灾区工作,而且经常亲临灾区视察工作并慰问群众。
谢老始终重视搞好优抚工作,并关心革命老根据地的建设,他老念念不忘军属、烈属、残疾军人、复员退伍军人和老区人民对国家作出过的贡献。建国初期,谢老即向中央建议,教育干部不要进城忘了乡、下山忘了山,要关心老区、经常有人去老区视察。中央十分重视谢老的意见,1951年决定组织中央访问团到各个老区进行慰问,并由谢老任访问团总团长。从全国抽调组成了63个剧团、44个电影队、8个曲艺队、5个幻灯队、2个摄影队、50个医疗队连同一批党政领导干部共8400多人的慰问队伍,分别建成9个分团,分赴各个老区,代表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向老区广大干部和群众进行亲切慰问。
谢老率访问团深入基层,深入家户,问寒问暖,交流心声。访问团带来的是问候和鼓励,播下的是“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种子,掀起的是团结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激情。访问团随时征集群众意见,谢老将有关农业生产、文教卫生、加强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等方面的问题,系统向中央做了汇报,促进了有关问题的解决。
谢老认为优抚工作必须制度化、经常化。早在1950年第一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谢老就主持制定了5个有关优抚工作的条例,使全国优抚工作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谢老一直强调优抚工作的政治意义,它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紧密相连,做好了就能使保卫国家的人民军队无后顾之忧,使中央领导在加强国防建设上无后顾之忧。做好了还能使烈属、军属、残疾军人、复员退伍军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使他们无生活贫困之愁,有逐步改善之望。
谢老认为:对于生活困难的城市贫民和残疾人,也应给以社会保障。这也要有长远打算。基本的办法应以组织扶持生产自救为主,辅以必要的国家救助。应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加社会保障工作。谢老认为:只靠国家拿钱包起来是不行的,也是不可能的。各城市民政部门按照谢老的指示,组织扶持残疾人和贫困户从事生产,逐年有所发展,经由临时性的生产小组发展到固定型的生产单位,1 956年确定为社会福利生产的性质。谢老以极大的热情推动这一新生事物的发展壮大,于1958年举办了相当规模的全国社会福利生产成就展览,得到各方面的赞誉和支持。谢老亲自写文章并到处宣传,指出社会福利生产是中国的一种特殊生产事业,既为残疾人就业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又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累资金,这是民政部门发挥社会保障职能“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已经走出来的一条可行的路子。经过几十年的曲折反复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利国利民的路子,是一条使国家少拿钱多办事、甚至不拿钱也办事的路子。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长期封建专制影响的国度里,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既极为重要,又极为困难。谢老总是勇挑重担,迎难前进,在建国一开始,就十分注意抓紧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基层政权这项根本性工作。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指导各地抓紧基层民主建政工作,保证翻身农民真正掌握“印把子”,当家作主。1950年毛泽东同志发出号召:一定要把人民代表会议开好。谢老以极大努力,不断督促各级民政部门投入到落实这一号召的积极行动中。谢老在调查总结先进地区开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经验的基础上,亲自主持起草了省、市、县、区、乡等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和省、市、县、区、乡等各级人民政府组织通则。通则经法定手续通过并颁布施行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初步地得以普遍展开。1952年中央决定建立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谢老受中央委托亲自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部选举法草案。谢老又不失时机地于当年12月召集各大区民政部长开会研究部署民政部门协助地方党政领导推动普选运动的开展。会议期间,周恩来同志两次接见与会人员,后又给谢老指示,提出了“这次普选运动是要全党参加,政府出面,训练干部、发动群众、深入宣传、认真选举,以达到民主建政的目的”的方针。这一方针就是通过这次会议传达贯彻下去的,它保证了普选运动的成功。对中央负责和对群众尽职,为中央分忧与为群众解愁,在谢老身上是高度一致的。他老总是认真关心和深入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集中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寻求解决的办法。这些办法谢老区分为“动手”的和“动口”的两类,认为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以内的事要动手,属于本部门职责范围以外的事,或虽属本部门职责范围但仍应向中央反映的事,要动口,即向中央反映和提出建议,或向社会呼吁,不能袖手旁观。这样做的时候,谢老往往置个人风险于不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谢老提出过加强乡政权管理合作社的职能、制止以社代政的意见。在地方政权建设工作中,谢老提出过党政分开的合理建议,主张通过制定方针政策和提高党员模范行动来体现党的领导,地方党委不必过多地干预行政工作,以避免以党代政从而削弱党的领导的偏向。我们现在已经彻底废除了人民公社的政社合一体制,并在政治体制改革中自上而下地实行党政分开,回头来看老一辈的正确主张,能不敬服谢老的远见卓识吗?
官僚主义是给中央增忧和给群众添愁的祸害,谢老对之深恶痛绝。他老在一首诗里表达了要扫尽官僚主义的心情,诗曰:“政情民隐应常通,咫尺间如隔一城,安得浮云都扫尽,长安虽远若门庭。”这里,谢老称民间疾苦为“民隐”,喻中央为“长安”,喻官僚主义为将中央与群众隔绝开来的“浮云”,本来,中央与群众近在咫尺,经官僚主义作怪,有如一堵城墙,使之隔开,一经把官僚主义扫清,中央与群众关系密切,思想交流,就有若门庭如市了。
谢老离开我们18年了。今天,谢老留下的“上为中央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这份精神遗产,应该为一切共产党员和号称“人民公仆”的公职人员所公有,共同继承,发扬光大!
谢老诗一首
(摘录)往事历历不可说,遗我碧磷和黑铁;金鸡一唱天欲晓,宝剑长埋地犹热。革命道途志不移,革命斗士白头稀,前仆一兮后起百,伫看旷宇生光辉。
作于1944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