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南充生猪“锅边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21
第2版(经济)
专栏:吃肉养猪和改革

  南充生猪“锅边战”
  吴定友
类似这种生猪“锅边战”,其他一些地方也发生过,有些地方至今“战火”未息;假如再参考“羊毛大战”、“苎麻大战”、“鸡蛋大战”等等,从中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对于真正学会按价值规律办事,发展商品生产是大有好处的。
发生在商品生产中的那些“战乱”,也曾给某些农民带来过一时的“好处”,但回过头来细细算账,就会发现,它给大多数农民带来的并不是好处,而是亏本、甚至破产。因此,农民是害怕“战乱”的。有人说“战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问:即便难以避免,能不能减少一点次数,缩短一点周期,尽量使农民少受一点损失呢?我们一天到晚号召农民发展商品生产,农民真的这样干了,领导机关又应如何组织、引导?南充县提供的是正面经验,其作法可供借鉴。
 ——编 者
川北嘉陵江流域,有个幅员不大的小县——南充。这里99%的农户都会养猪。近几年,开放搞活的浪潮,却给养猪这项古老产业带来了新的“烦恼”:各路生意客纷至沓来,船载车运,明争暗夺,致使“子嗣兴旺”的生猪家族面临着后继乏猪的危险。市场活猪购价由每公斤1.3元上升到1.8元、2.4元。与南充县接壤的一些县市的个体户,利用夜色掩护,悄悄开车到南充县边缘乡村“铲锅边”。他们以当地个体屠工为内线,随车带去化肥、现钞,一旦成交,便以每公斤2.2元的优惠价付款。此外,每头还给价外补贴30元至93元。一批又一批肥猪的外流,引起了该县主管部门的警觉。为保证国家下达的调拨指标完成,一些县市在边缘地带以牙还牙,一场“锅边对垒战”爆发了。
“锅边战况”反馈到南充县委、县政府后,县级领导层深感不安。兔年的迎春鞭炮还在爆响,县委常委们便聚在会议室念起了“猪儿经”。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柏林同志介绍了全县生猪发展现状:
1987年上级下达的以粮食换购生猪的指标为23.5万头,其中由国家直接调拨支援外地的18.2万头,因此,通过食品部门的主渠道投入本地鲜肉市场的仅有外调剩下的5.3万头,人均鲜肉2公斤。据推测,全县每年人均吃肉20公斤,需肥猪40余万头。肉从何来?只有依赖农贸市场。然而,由于“锅边战”的影响,一些农民纷纷把肥猪卖给外地商贩,这就使投入本地市场的鲜肉急剧下降,直接威
胁着全县的肉食供应。生猪供求失调的形势给县级
决策者们亮出了“黄牌”。
缓和矛盾,计从何出?
常委们见仁见智,各陈胸臆:有的认为要严加防范,堵住肥猪外流的漏洞;有的认为应主动出击,把“锅边战火”烧到更广的地带;也有的认为“堵”和“挖”均非良策,应另辟蹊径……
各种观点相持不下,县委书记青永秀一锤定音:“铲锅边”是剜肉补疮的权宜之计,不利于提高生产力,增加社会总财富;“堵漏洞”是闭关自守的愚昧之策,不利于开放、搞活,发展经济。只有大力发展生猪,增加社会总供给,才能根绝猪肉需求的局部争端,缓和供需紧张的矛盾。
随即,县委(87)1号文件面世,专门就大力发展生猪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养猪作为一项增收致富的骨干产业,并引入了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的机制。
县委,县政府着重帮助养猪户解决了一些具体问题:
对养猪大户短缺资金的问题,除发动群众自力更生想办法外,由食品部门发放贴息预购定金,农行、信用社有计划地发放贷款解决;
对经济困难的大户,由乡、村、组担保为其赊销配合饲料,交售肥猪时付还;
肥猪挂钩粮差价或奖售粮食、饲料,由畜主自由选择,并允许抵交粮食合同订购任务。
同时,完善了发展生猪奖励措施,进一步放开了生猪购销政策:食品部门收购价格随行就市,采取与养猪重点户、专业户签订购销合同的办法,每头猪先付预购定金30元至40元,交售任务和付还定金按合同兑现,消除了群众怕变怕吃亏的忧虑,保证了主渠道的经营;取缔各种关卡,允许肥猪自由流通,欢迎外地商贩光顾,使生猪的商品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1987年,全县涌现了户均出肥猪10头以上的农户3564个,年出栏肥猪75万头,比1986年净增15万头,是1978年的3.5倍,母猪总头数突破了6万头,年产仔90万只,基本满足了生猪发展的需要。
1 987年,南充县共为国家提供商品猪肉3万多吨,解决了本地城乡人民吃肉问题,还按计划调拨了18万多头肥猪支援京、津、沪等省市。同时,他们吸引了外地各条渠道的经营者,外销肥猪10余万头。仅肥猪一项,农民就收入一个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