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蛇口漫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22
第1版(要闻)
专栏:

  蛇口漫步
  本报记者 季音
城市和人一样,第一个印象最难忘。
3月初春,北国还是枯黄一片,蛇口却是绿荫处处,群花争艳。被选为市花的红艳艳的三角梅与一座座白色雕塑相映衬,使小城显得分外素雅,富有生气。
蛇口是年轻的。从1979年建设特区至今,她不过只有9岁;现在全工业区3万多人口,平均年龄24岁;在各个企业里,担任领导职务的也大多是年轻人。这里可以说是一个年轻人的世界。在蛇口的金融中心大楼里,记者应邀参加了广华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创业3周年庆祝活动。这个公司就是以北京工业大学的一伙青年拓荒者为主创建起来的。北京工业大学几年来开发与研制TP系列微型计算机获得了很大成功。3年前,他们与香港合资在蛇口建立了广华公司,它既是一个研制、开发新产品的基地,又是一个对外的“窗口”,来自北京母校的青年教师利用特区的有利条件和安静的环境,在这儿潜心钻研,每年都推出10多种新产品。该公司自己研制的微型“电脑”大量销往海外,为企业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蛇口的崛起或许可以说是80年代中国大地上出现的一个奇迹。9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在地图上难以找到的无名小镇,居住着几百户打鱼人家。而今这里既有现代新技术的工厂,也有高技术的研究单位,第一流水平的宾馆,还有年吞吐量近300万吨的港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里已具备了一个现代海滨城镇所应当具有的一切。
蛇口工业区负责人说,建设蛇口的9年里,他们依靠的是开放、改革的政策和甘冒风险的开拓精神,引进外资、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几年间共引进了200多个项目,现在已有100多种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去年工业产值达到了12.8亿元,其中出口比重占71%。这里已初步形成了外向型的经济格局。
蛇口与香港仅一水之隔,我漫步在海边,对岸的一切都依稀可见。这隔海的两块土地过去出现了贫富悬殊的尖锐反差,被扭曲了的社会主义失去了应有的凝聚力,有些渔民被贫困所迫,冒险游向对岸,寻找生路。这历史的悲剧如今已成过去,这几年大海两岸出现了省亲的变化,蛇口建起了客运码头,现代交通工具飞翔船缩短了海上的距离,每天往返14次船班,从香港坐船1小时即可到达蛇口。我经常看到一群群香港来客出现在蛇口街头,他们或旅游,或探亲,或进行贸易。蛇口引进的外资中,香港占52%;蛇口出口的产品,销往香港或由香港转口的占80%。碧波万顷的伶仃洋变成了友好的通道,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竞争的微妙局面正在两岸悄悄地出现。蛇口的同志说,去年蛇口工业区人均产值已经达到5万多元,超过南朝鲜和台湾,但还低于香港、新加坡。
蛇口似乎又是一个谜。前来观光的人们对她的评价不尽一致。面对这个南海特区超出常规速度的惊人变化,许多人欣赏,振奋,惊讶,钦佩蛇口人的勇敢创新精神。也有人感到困惑,眩晕,难道这个颇似香港的工业区是社会主义吗?一位老者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我跟不上形势,这里发生的……我不能理解。”他没有说下去,但意思是清楚的。看来资本主义这个幽灵还在困扰着这位好心人。在蛇口并非一切都尽如人意,如同内地其它地方一样,这里也存在着某些消极现象和不正之风,存在着不少有待克服的缺陷。记者在短短的几天中,看到这里有些青年人过于崇尚高消费,健康的精神食粮似嫌不足。但是,一个铁的事实是:这个世代穷苦的渔村在几年里改造成了一个年产十几亿元财富的企业群体,现在职工收入已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劳动人民开始迈上了富裕之路。
来到蛇口的人,大都要去观光一下蛇口的风景点之一赤湾左炮台旧址。这里与其说是一个游览区,倒不如说是一个活的历史课堂,它把人们带回到了148年前的悲壮岁月。当年就在这里,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率领中国军队,射出了第一发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炮弹,揭开了近代史上著名的鸦片战争。蛇口人没有忘却这一页交织着中国人民的尊严与屈辱的历史。在重新砌好的水泥台上,安放着一门一个多世纪前留下的已经锈蚀的大炮,下边还保留着几间旧的兵营,山巅上一座高大的林则徐新塑像,俯视着滔滔伶仃洋。
历史在启示人们:贫困与落后必遭强敌凌辱,民富国强,才能使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否则,既使怀抱一腔爱国赤忱,也往往壮志难酬。今日最重要的,就是像蛇口人那样,沿着开放改革的路,大胆地发展生产力,让我们的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