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阅读
  • 0回复

路在何方?——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求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25
第2版(经济)
专栏:

  路在何方?
  ——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的求索
  傅之棣 莫小民
快,太快啦!深圳的速度是7天盖一层楼,苏南的一些乡镇企业是10天一层楼……当东部的乡镇企业这支崛起的新军已束装就道,开始向集群型、现代化迈进时,“隆隆”的脚步声震醒了西部。
数年的迟缓,在我国经济状态坐标图上,出现了与西高东低的地理情况成反向的箭头:由东向西,每增加一个海拔高度,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便降低了一个层次。
国家经委一位领导在与记者交谈时,曾深有感触地讲了这样几个数字:在西部这块拥有我国疆域57%的土地上,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却占全国的12%。以去年为例,西部8省区乡镇企业的总产值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不及江苏一个省。
贫穷,令人厌恶;落伍,更让人蒙羞。因此,尽管路再难,西部一批有志之士,仍坚定地把贫困地区的出头之日,与乡镇企业的兴旺之时紧紧联在一起。
贵州有这么一个传奇式的人物,那就是大方县农工商开发公司的经理刘义章。是他,把近千名农民组织到身边,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收购,把山沟里的土豆卖到了新加坡;接着,又把本地人压根儿没放在眼里的红云豆、花云豆,大批销到了印度。半年,就为国家创汇46万美元。
可惜的是,类似这样叫人振奋的事例,记者听到的太少,更多的则是要求国家在信贷等方面,对西部给予特殊优惠的呼声。理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来自投资,只有资金的大量投入,才能激发乡镇企业的起步和其自我强化的能力。西部地区获取国家一定的优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则是要优化农村经济的自身状态。
于是,在人们普遍关注着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如何纳入外向型经济时,西部的乡镇企业怎样起步,振兴之路在何方的问题,也开始吸引着求索的目光。
最近,我们借国家经委组织的西部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之机,请一些专家各抒对“路在何方”的己见——
整体开发的指导思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夏德芳:从目前来看,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基本走的是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老路,这样,在竞争中他们就不能避其短而扬其长。所以,对西部来说,首要的是转变指导思想,开辟出自己的发展途径;整体开发,系列发展,形成发挥资源优势的产业结构。否则,必然形成出卖原料的状况,结果还会增加诸多限制因素,如交通运输等。
“哑铃”结构的发展道路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韩华林:所谓“哑铃”结构,即中间是大农业,两头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目前西部还有许多地方粮食生产没过关,由此带来的就是生产力要素的组合仍处于不完备的低层次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谈“无工不富”,显然没有基点。“哑铃”结构的内涵,则是通过抓农业,在发展农业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冲击自给自足的传统观念,提高人的素质及培育市场体系;此外,为发展乡镇工业提供原料和劳动力。第三产业是传播信息和与外部交流的窗口,其好处是投资少,农民易于得到眼前的利益,同时也符合西部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状况。
以“家”起家的措施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吴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西部乡镇企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户办和联户办的企业上,即以家庭企业起家。因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基础薄弱,在起步阶段,搞集体所有制的大项目,资金、技术和管理都难以适应;而家庭企业投资少、规模小,农民办得起,也能管理好。同时易于集责、权、利于一身。以陕西省为例,这几年,户办和联户办的企业,效益均高于乡、村企业,而且几户引头,带动全村。对这种势头,不仅要保持,还应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记者的话:文章到此,可告一段落。可我们总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细想,原来是“路在何方”的问题提了出来,答案却只是勾勒出一个轮廓。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变成一块抛出的“砖”,从而引出更多的“玉”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