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题向风筝寄与天——李渔故乡漫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4-26
第8版(副刊)
专栏:

  题向风筝寄与天
  ——李渔故乡漫记
  赵文卿
浙中盆地的西面边沿上,堆起一座座黄土丘陵,好像瓷盆上凸印的梅花瓣,一丛丛,一朵朵,碧沉苍翠。这万绿丛中有一个朵瓣,叫作伊山。377年前出生,后来成为清初著名戏剧家的李渔,就诞生在这伊山之麓。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最系统、最全面地总结古代戏曲的经验、写出第一部最完整的戏曲理论著作
(《闲情偶寄》)的名家。在国内,他享有崇高的声誉。在国际,日本学者称李渔为“曲中之杜甫”。美国戏剧家将李渔与阿里斯托芬(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同时尊为世界剧坛上的喜剧圣祖。对李渔的文学成就,国际上评价也很高。其短篇小说集《十二楼》英文全译本早已问世,新近又有了俄文全译本。李渔留下的“综合性文库”,除了戏剧理论(后人编辑为《李笠翁曲话》)、《李笠翁十种曲》之外,尚有:赋、序、记、传、楹联等413篇
(副);诗1040首;词368首;短篇小说30篇;中、长篇小说各1部和史论方面的文章多卷。还有论述园林、居室、种植、饮馔、服饰、颐养等诸方面的众多文章。且编著、出版了《笠翁诗韵》、《笠翁词韵》、《笠翁对韵》、《资治新书》、《名词选胜》等多种工具书,他还设计、营造过众多的园林。
这样一位硕果累累的文艺大师,在他逝世后的大多数年代里,却始终蒙受着不公允的待遇。当年以西湖才子“李十郎”而盛名杭州的李渔,终老于钱塘,而《杭州府志》却只字不载。在他的故乡《龙门李氏宗谱》上的《李渔传》是以“文学笠翁公”衔称的,对他毕生追求并取得最大成就的戏曲视而不见。因为戏子是要隔出祠堂门的,哪有资格上《谱》。李渔的血地——兰溪市西乡伊山南端的住宅伊园(又称伊山别业),三个世纪来几乎无人问津,与当年一样,依旧是“寒素人家冷落时”,至今已青草衰衰,片瓦不留。李渔的在天之灵,不得不发出:“人间无复埋忧地,题向风筝寄与天。”(李渔传奇《风筝误》中之句)的感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使李渔这个“优伶之辈”骤然鸿运亨通,学术地位大大提高。近年来,随着“开放、搞活”,兰溪市的经济文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李渔的真正的价值,开始为故乡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1982年,兰溪市李渔研究学会正式宣告成立,一批有志于此的热心人齐聚一堂,开始搜集整理材料,对李渔进行多方面研究。截至1987年,他们已在中央和地方的报刊杂志上发表了30余篇论文和文章。1983年,在李渔的故里——夏李行政村,当地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李渔诞生372周年纪念大会。李氏宗祠中门大开,十里方圆的人们纷纷赶到。当五米高的李渔塑像在其故里孟湖乡政府大院里落成之际,一抹阳光,给李渔塑像穿上了金色长袍。省和金、兰两市的三家电视台的摄像机录下了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刻。
1987年,兰溪市政府决定在市区一隅,衢、婺、兰三江口岸,李渔当年“采兰纫佩”之处,兴建一座占地6336平方米的李渔园林。该陵园计划建有亭、阁、轩、榭和碑廊等1250平方米仿古屋宇,依自然渠、塘、地势,设置水池、小桥、假山、幽径等多处景点,遍栽花木,布陈石刻,展览珍品,将成为一座引人入胜的艺苑,成为广集国内外“李研”资料,沟通“李研”学术交流的处所。现在,300多米长的围墙,犹如龙游起伏在兰阴山麓;按李渔园林思想设计、建筑的头门,在?水(兰溪别名)金鳞映照下,显得别具风姿。原来的山野草堂——秋苑塘,如今已是园中的一池碧水。真可谓园未成而景已诱人。
今年植树节之际,兰溪市领导特意徒步荷锄五里之遥,来到“李渔园林”,种下了玉兰、含笑、冬青、红梅,将全市人民虔诚的心意,深深埋下,以慰长眠地下的笠翁公。真可谓:“人间喜满故乡地,题向风筝寄与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