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不熄的火种 我所认识的阿布·杰哈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1
第7版(国际)
专栏:

不熄的火种
我所认识的阿布·杰哈德
彭龄
4月16日,正是回历一年一度斋月伊始,就在这天深夜,一批由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专门训练的杀手,划着橡皮艇悄悄爬上突尼斯海岸,潜入首都北郊巴勒斯坦武装力量副总司令阿布·杰哈德的寓所,杀死3名警卫后,闯进办公室,用装了消音器的冲锋枪向还在批阅文件的阿布·杰哈德猛扫……飞溅的血花,映红了天上的一弯冷月,预示着巴勒斯坦又一个不平静的斋月……
我认识阿布·杰哈德已经整整20年了。
60年代中期,我初到叙利亚工作。当时,中东地区像一潭死水,人们正急于探寻出路何在。
恰在这时,一个未曾听说过的巴勒斯坦组织“法塔赫”所属的“暴风”突击队,却在约旦河西岸被以色列侵占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向侵略者打响了第一枪。随着这声枪响,印着“暴风”突击队字样的战报,便接二连三地飞来。这股在被占领土上刮起的“暴风”,使人们隐约看到了希望。
我很想结识一下这些在被占领区掀起“暴风”的人。一天,经朋友介绍,我到大马士革东郊一幢简朴的居民楼中,找到哈利勒·瓦齐尔的家。哈利勒·瓦齐尔就是后来以阿布·杰哈德这个称号名扬世界和令以色列惊恐万分的人。
那时,他与妻子英蒂萨尔和两个孩子住在那里。儿子杰哈德刚刚4岁,另一个还在襁褓之中。他的家非常简朴,客厅里只有一张简易沙发。我每次去,他都把我让到沙发上,自己随便拉过一张椅子坐下。
当时,阿布·杰哈德的家实际上也是“法塔赫”的指挥部,我在那里还结识了阿拉法特、卡杜米、阿布·伊亚德等领导人。除了阿拉法特稍稍年长几岁之外,其他几位年龄都相差不多。通过接触,我知道阿布·杰哈德1935年10月出生在约旦河西岸的拉姆勒,1948年第一次巴勒斯坦战争后流亡加沙,在那里读完中学,并参加了反以色列的斗争。他为人诚挚、热情,富于求实精神,思路敏捷,思想深邃而有条理。
阿布·杰哈德告诉我,他1956年曾考入埃及亚历山大大学,但苏伊士运河战争后便辍学了,为的是和阿拉法特等新一代巴勒斯坦知识分子们一起,寻找一条不同于老一代政治家们走过的路,来解救被占领的祖国。他不只一次地向我谈起他第一次访问中国的情景。当时,他们还没有得到阿拉伯国家的普遍承认。他们到北京只期望能向中国有关部门阐明自己的主张,希望得到中国的理解与同情。当他们被告知周恩来总理准备接见他们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说,在会见时,他直言不讳地告诉周总理:“西方一直把我们称作‘破坏者’,想不到来中国,竟会受到您的接见……”周总理听罢朗声大笑说:“对旧世界说来,我们都是破坏者。”周总理接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不以殖民主义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没有一个国家和民族甘愿俯首贴耳当他们的顺民,正是他们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他说着,还用手臂作了个拿锹掘地的动作。看得出,周总理的话给了他很深的印象。他说,那次会见,周总理不仅详细地向他们阐述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和教训,而且勉励他们搞好内部团结,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并告诫他们不要作单人匹马的草莽英雄:“因为真正使敌人惧怕的力量,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之中。”
周总理的谈话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与学习中国革命的经验。所以有关中国革命的许多书籍成了巴勒斯坦游击队员,特别是干部们的必读书。针对当时一部分游击队员只图大干而忽视作群众工作的倾向,阿布·杰哈德建议,在大马士革南郊雅穆克难民营中,专门办了几期政治干部训练班,主要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的思想和中国做群众工作的经验。他要求游击队员,战时集中打击敌人,平时分散作群众工作,力争把每一座巴勒斯坦人聚居的难民营,都变成令敌人胆战心惊的“战斗营”。
这些政策与措施在当时起了作用。以色列军队的巡逻队、军车、军火库连连遭到游击队的伏击和破坏。这一场场“暴风”使以色列恼羞成怒,他们终于下决心“动大手术”来拔除这个“隐患”了。1968年3月,在国防部长达扬亲自指挥下,以色列竟出动了15000名士兵,直扑约旦河东岸一个没有阿拉伯国家正规部队设防的小村庄——卡拉玛,妄图一举摧毁巴勒斯坦游击队的前进基地,动摇巴勒斯坦人民武装斗争的意志和决心。但出乎敌人意料的是,他们竟遇到巴勒斯坦游击队的顽强抵抗,战斗从凌晨打到黄昏,以色列军队毫无进展。他们不得不通过电台宣布“停火”,丢下几十具死尸和十多辆被击毁的坦克,仓皇后撤。这在中东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
记得在那次战役后大约一个星期,我见到刚刚从约旦河谷回来的阿布·杰哈德,他兴奋地告诉我,卡拉玛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动员了人民群众。二、巴勒斯坦各组织增强了团结。三、成功地运用了中国地道战的经验,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
这次胜利,打破了以色列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的斗志。不久,“法塔赫”宣布阿拉法特是它的正式发言人,从而公开走上中东的政治舞台。在后来的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的选举中,老一代政治家纷纷由这一批年轻人所取代。
又过了整整8年,我再次到叙利亚工作。巴勒斯坦人民的武装斗争也经历了迂回曲折。1971年“黑九月事件”之后,巴解武装被迫从约旦河谷撤到黎巴嫩南方。阿布·杰哈德一家,也随着巴解总部迁到了贝鲁特。
这期间,我只见到过他一次。那是1979年夏季,我应邀参加巴勒斯坦少年暑期训练营的结业典礼。我落座不久,会场便骚动起来,人头攒动,入口处传来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我看见阿布·杰哈德在人群簇拥下走进会场。许多巴勒斯坦人,特别是中老年妇女,纷纷离开座位,去拥抱他、亲吻他,以致警卫人员不得不手拉手组成人墙。阿布·杰哈德在人墙中间走着,不时举起双手向群众致意。我仔细端详着他,觉得他依旧像从前那样精神饱满,充满信心。如果说有什么变化的话,那也许是更增添了一些革命家的沉着与干练。这时,他已经不只是“法塔赫”的军事负责人,而是整个巴勒斯坦武装力量的副总司令了。在粉碎以色列策划的大规模清剿黎巴嫩南方巴勒斯坦游击队的“利塔尼计划”中,他起了突出作用,赢得人民的拥戴。他显然一眼就认出了我,和我握手时,笑着向我点头,加重了手的握力。
这是我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1983年,巴解组织正面临内部与外部的巨大压力,总部迁往突尼斯……
阿布·杰哈德并不是第一个被摩萨德杀害的巴勒斯坦领导人,他本人也不是第一次遭到这样的毒手。他曾三次遇刺,第一次1978年在黎巴嫩南方;第二次1980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第三次1982年在黎巴嫩巴勒贝克。但都幸免于难。这次正当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人民反对以色列占领的浪潮不断高涨的时候,摩萨德又一次向他伸出罪恶的黑手,显然蓄谋已久。
以色列以为用暗杀手段,就能扑灭巴勒斯坦人民斗争的烈火,那真是痴心妄想。阿布·杰哈德遇难的消息一传出,立即激起全世界人民的震怒与谴责。相信吧,阿布·杰哈德的鲜血不会白流,这斋月之夜飞溅的每一滴血花,都将成为不熄的火种,在巴勒斯坦人民心中燃起更加猛烈的火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