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说杨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1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史小品

说杨柳
周旻
今人多称柳为杨柳,“春风杨柳万千条”。其实,柳可称条,杨则仅“枝”而已,杨与柳是有区别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云:“杨枝硬而扬起,故谓之‘杨’,柳枝弱而垂流,故谓之‘柳’,盖一类二种也。”
杨的种类很多。《尔雅》又称杨蒲柳,据宋陆佃《埤雅》,蒲柳有黄、白、青、赤四种,其中以白杨最有名,贾思勰《齐民要术》称白杨“一名高飞,一名独摇”。以其树为乔木,高数丈,遇微风即自摇,故得此别称。杨在古代常被视为贱质或不祥之兆。《新唐书·契苾何力传》记载:司稼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宫,在庭中种植白杨,告诉何力说:“这树容易成活,不用多久就可以枝叶茂繁,荫庇庭院了。”何力不以为然,只是吟诵“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之句,梁修仁马上惊悟,赶紧让人改种梧桐。因为风来叶动,凡植白杨之处则声极萧瑟悲凉,令人有“白杨何萧萧”的颓丧。倒是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洗古杨树的萧飒气,让这枝叶繁茂的高树如守疆战士一样,刚强挺立,高风可敬。
柳之种类也不少。《尔雅》及宋苏颂《本草图经》说柳有“旄”、“柽”及“杞柳”等。柳花为淡黄色,花落结子成絮,柳絮为白色。但古人往往以柳花为柳絮,杂咏一处,似乎并未及细考。苏轼的《水龙吟》就以咏柳絮之“似花还似非花”而著名。因为柳絮翻飞迷蒙,似更适于表现诗人凄迷惚恍的情思。
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首先是折柳赠别。《三辅黄图》记载汉人在长安东面的霸桥折柳赠别,这是折柳与送别有联系的最早记载。柳枝柔长,拂水飘绵送行色,饱含多少柔情,眷恋!《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写尽杨柳柔弱缠绵之致。计有功《唐诗纪事》还记载了唐时雍陶以折柳名桥的故事:雍陶典阳安,送客至“情尽桥”,由“情尽”生情:“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把无形之离恨化为有形之柳条,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古时还有折柳枝驱鬼避邪之说。贾思勰《齐民要术》云:“正月旦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而《荆楚岁时记》也说,江淮一带人家于寒食日折柳插门,并“随枝所指,以酒酺饮食祭之”,亦旨在避邪。这一风俗,闽地仍偶可见到,只不过将杨柳换成榕树枝叶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