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传统与求新——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演出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3
第7版(副刊)
专栏:文化使者

传统与求新
——从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演出谈起
郑若麟
法国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在北京的演出,深深感动了我。法国古典芭蕾的典雅、和谐、飘逸……使我恍若进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意境……我由此想起法国人的性格和法兰西文化来。
1581年,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在枫丹白露主持了芭蕾舞剧《皇后的喜剧芭蕾》首演仪式,从此,芭蕾之花就在法国常盛不衰。这次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为我们带来的作品中,就有《帕基塔》(见下图,晓月摄影)等19世纪法国古典芭蕾舞的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法国人强烈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和性格中的怀旧情绪。法国人常常嘲笑一些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没有文化,没有历史,而他们自己则对传统文化一向引以为荣。一块砖、一片瓦,只要是古迹,都要珍惜地保护起来,更不用说以人体作为审美理想的芭蕾了!对法国人来说,传统文化是法兰西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确实,小小寰球上,众生芸芸,每一个民族的尊严和价值,不就在于其与众不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背景吗?法国人性格中的民族文化意识,正是基于其对自身文化的独创性和价值,怀着深深的信念和骄傲。
然而,法国人怀旧好古的性格并没有把自己囚于狭隘的天地。去年我在法国看到的一幕狂热场景,至今记忆犹新:巴黎万人空巷,欢迎美国摇滚乐歌星玛多娜。当这位当代走红的歌星边唱边舞时,全场数万法国男女老少在震耳欲聋的乐声中,一齐疯狂地扭动……这与古典芭蕾带给人的那种娴静、幽雅的美感,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气氛,法兰西民族都能适应,恰恰证明了法国人性格中的另一个特性:求新求异、匠心独运的文化心态。事实上,这种文化心态,使法国人几乎占据了许多艺术领域的先锋地位。诸如戏剧中的荒诞派,文学中的新小说,电影中的新浪潮,等等。甚至其他国家的一些现代流派,也与法国大有渊源,如美国“黑色幽默”似应追溯到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黑色幽默”这个词,就首创于法国诗人布勒东之口……还有时装业,一直由法兰西民族“领导世界新潮流”也绝非偶然,因为时装最能反映法国人求新求异的性格。
法国人的这种文化心态,使法兰西文化对一切异域文化均采取好奇、欢迎、接纳的态度。毕加索不就是从非洲艺术中汲取灵感,溶入他的创造,从而大大丰富了法兰西文化瑰宝的吗?事实证明,一种民族文化包容性越强,它的生命力也就越强,价值也就越大;而且正是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比较和借鉴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民族文化自身的特性和价值,及其作为一个民族的尊严所在。显而易见,法兰西文化之所以在世界文化之林占据着异常的地位,是与法国人一方面能不遗余力地继承传统文化、视之为民族瑰宝,另一方面又富于创新、勇于“求异”的精神分不开的。
相反,一种患有“贫血症”的民族文化,必定是一方面对传统采取虚无与否定的态度,而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畏如虎蝎、斥为异端,从而枯竭了民族文化的营养来源,走向单一、死气沉沉的境地。可悲的是,我们亦曾一度视传统为“封建”,视异域文化为“颓废堕落”,结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既不能理直气壮地继承传统文化,又没有对外来文化的宽大胸襟。尤其是对后者,我们就算打开了一道门缝,也常常是扭曲的“洋为中用”,不但没能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反而孕育出许多外国人不理解,我们自己也莫名其妙的怪胎来。究竟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这已成为困扰着中国文化界的一个“俄狄浦斯”式的谜,也许,法国人的性格与法兰西文化的发展历史,能给我们一点有益的启示。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