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在文化交流中找到理解、谅解——影片《敦煌》首映式感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4
第8版(副刊)
专栏:

在文化交流中找到理解、谅解
——影片《敦煌》首映式感言
陈昊苏
最近在日本出现了一股《敦煌》热。4月12日在东京举行了历史故事片《敦煌》的首映式,接着又在大阪、名古屋、福冈等大城市举行了类似活动。日本电影界朋友预测,此片可能在日本取得创纪录的发行成绩。很多人说:看了这部影片,内心盼望能到河西走廊去看看敦煌的文化宝藏。我应邀参加了在东京举行的首映式。看到《敦煌》这样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古代东方的艺术之宫敦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作为中国人,我自然感到高兴。
《敦煌》这部历史巨片是中日双方合作拍摄的。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公司向此片投资并获得该片在中国境内的发行权。中国电影合拍公司、八一电影制片厂以及甘肃省有关部门提供了巨大的协作支持。这样,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就更有理由为此片的成功感到高兴。
在日本方面参与这部影片制作的是一批对日中友好怀着巨大热情的电影界人士。比如日方制作委员会总指挥德间康快先生,十余年来一直推动日中电影交流,成绩斐然。这部电影的原作者井上靖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对中国文化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因此能做到在没有去敦煌考察过的条件下,写成一部有历史深度的感人小说。30年前他写出小说,影响一直很有限。现在搬上银幕,即将与中国、日本乃至全世界的数以亿计的观众见面。井上靖先生当然很激动。我们有理由共同为《敦煌》拍摄完成并将在国际影坛发生重大影响而感到高兴。
尽管有这么多值得高兴的理由,我还是相当冷静地估计到这部影片在发行之后也可能会招致一些批评。比如,日本人写的中国历史故事,主要角色由日本人扮演,中国的观众在欣赏时能够给以认同吗?假如不予认同又会怎么样呢?这些问题在影片制作过程中就不时困扰着摄制组成员。中日合作的双方当时曾本着理解与协作的精神作出很大努力,防止这部作品过分“日本化”。也许在这方面有不足之处,我们欢迎观众评论。但我希望观众在评论时也能理解影片创作人员的一番良苦的用心。中国和日本早在二千年前就开始了文化交流,日本有许多习俗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有些也许在中国已经失传了,而在日本还保存着。假如我们在影片中发现的是这一类问题,那我们不妨从两国两千年的文化交流史中找到一种理解和谅解,我想,这恐怕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吧?
现在在北京为《敦煌》举行隆重的首映式。预期到6月下旬,这部影片将在中国和日本同时公演。作为中国的一名电影工作者,我期望在中国也出现一个《敦煌》热。最近十年中我们与国外合作制片的事业有了很大发展,这是电影界适应我国开放与改革,在自己的工作领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合拍片成功地进入国际电影市场,已经有许多先例。我们希望《敦煌》也能这样。把中国古代的文化宝藏向全世界人民作更深入的形象展现,这总是一件好事,应当受到欢迎。
今年4月我在东京举行的《敦煌》首映式上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我把它写下来,敬请观众和读者同志们指教:
“《敦煌》叙述的是中国古代发生在西域地区的故事。那时候人们经历了痛苦的战乱。他们创造了文化,同时也尽可能地在战乱中保存这些文化。以历史为镜子,我们应该理解那些善良的人民对于和平与安宁的渴求。努力消除那些使人民隔绝的纷扰与争斗,努力加强那些使人民团结的友谊与信任。如果说丝绸之路即使在争战不息的年代仍能成为把东西方文化联系起来的纽带,那么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的今天,它更应该成为各国人民友好和全人类文化繁荣的象征。《敦煌》的故事将有助于人类实现和平的理想,有利于增进世界人民首先是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这也正是我们所期待的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