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合浦明珠何时还——广西采访札记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6
第1版(要闻)
专栏:

合浦明珠何时还
——广西采访札记之二
本报记者 陈敏
记者到钦州湾采访,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著名的珍珠乡——合浦。
合浦白龙海湾,浪少水平,咸淡适度,潮流畅通,扁藻之类的饵料多,适宜珠贝的生长繁殖。自古这里就是我国著名的珠母海。合浦珍珠,以凝重结实、浑圆洁白、晶莹润泽、光彩夺目而著名于世。国际珍珠市上有一句行话:“西珠不如东珠,东珠不如南珠。”西珠指意大利珍珠,东珠指日本珍珠,南珠就是合浦珍珠。
但是翻开历史,采集珍珠却是一部血泪史。历代皇帝为了增辉后宫,派出太监和官吏到合浦,监督渔民采集珍珠。当时采珠的渔民是用绳缆缚身体和石头,沉到海底去捞珍珠贝的。唐代诗人元稹的《采珠行》是这样描绘的:“十万壮丁半生死,死者常葬鱼腹间,蛟鳄磨牙竟相向,积血化为海水丹。”可见古代的颗颗珍珠全是珠民的滴滴血泪。
《合浦还珠》写的是钦差太监横征暴敛了一颗夜明珠,行至梅岭,夜明珠不翼而飞回合浦。第二次差官用口含珠,夜明珠又飞回来了,最后差官割开肱股,将珠藏入,但到了梅岭,夜明珠再次返飞合浦。差官恐有欺君之罪,便自杀了。有一位廉洁的孟尝做了合浦的太守,他“力革前弊,大弛珠禁,货物流通,百姓复业,人以为去珠复还”(《府志:官绩》)。后人怀念孟尝德政,就建了一座“还珠亭”,以志纪念。明朝初期,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曾有90多年很少采珠,人们暂得安宁。明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郡守李逊还在原亭废墟稍南处重建还珠亭。但是不久,明朝帝王又恢复了掠夺性的采珠。据记载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采珠28000两,大概合1000多斤。明重修的还珠亭在民国廿年也已崩毁,现在已不复可寻。
解放之后,珠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1958年后开始了人工养殖珍珠贝,珠民就可不再冒下海去采集珍珠的风险了。但人工养殖要2年养贝,第3年植珠,前后3年才能收珍珠。割贝插核技术要求高,弄不好贝就死了,或是珠核又被挤了出来,因此成功率仅有12%。合浦县委书记林绮珉领记者到珍珠公司参观,在一间拥挤的办公室里,有24年养贝经验的公司经理、60岁的莫传燊说,现在养珠技术已经有了改进,可以当年种当年收,成活率也达到了40%—50%。但珍珠产量仍然很低,1985年仅产84斤,1986年产430斤,1987年因灾减产,仅得331.6斤。珍珠价格也低,1斤珠只能赚600元左右。遇灾年还得赔本,故养珠户积极性不高。
记者问:“珍珠不是很珍贵吗?为什么利润这么低呢?”回答说,主要是因为自己无权处理产品。外贸部门只管收购,不管生产资料供应,也不管扶植。银行贷款要当年贷当年还,资金周转困难。今年的收购价格是每斤2400元,而一斤珍珠投资成本是2500元。广东愿意出3750元一斤,却不许出售,这样不按价值规律办事,怎么调动养珠者的积极性呢?
老经理还告诉记者,珍珠加工成首饰,就能增加值一倍以上,但是他们没有加工权。进行加工需要黄金和白银作原料,银行不给开户。发展生产需要资金,1986年,有一个港商来洽谈,愿意投资200万人民币,条件是一年内40%珍珠按国际市场价格由他们经销。但是报到自治区去,没批。现在他们只好出售珍珠贝来筹集资金。而事实上,合浦有6万亩优良的滩涂海面可以养殖珍珠,现在只利用了4000亩。如果把出售的珍珠贝都用在本地养殖,产量、产值不是可以成倍地增加吗?
看来,振兴珍珠事业,提高南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到了必须改变不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老一套做法的时候了。记者来合浦采访时,县里刚开过人民代表大会。我翻阅15000多字的县政府工作报告,里面虽然也谈到了“要使我们的‘黄金海岸’发挥经济效益”,但整个报告却只字未提到珍珠生产。什么时候,珍珠生产能在珍珠故乡所在的当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占有它应有的位置呢?希望有一天,在合浦珍珠生产振兴于世界的时候,能够见到一个比古代更加壮美的还珠亭在合浦重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