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对传统办学思想的冲击——首都高校科技开发大趋势(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对传统办学思想的冲击
——首都高校科技开发大趋势(三)
本报记者 陈兴贵 周庆
高等学校创办科技开发公司,对高等学校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改革有什么意义呢?
多年在清华任教、如今担任北京联合大学校长的李恩元,对这个问题早已深思熟虑。他说,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各类专业的学生掌握有关专业的知识,还要了解商品、市场,懂得技术决策、经营决策、产品决策。面对市场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要处理如信息系统、反馈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日益要求多种学科的综合。按照过去封闭的教育体系和单一的学科培养模式,很难造就出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人才。
什么样的模式,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包大揽的体制,不计报酬的无偿服务,实践证明不利于学校发掘潜力,增进活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高等学校办科技开发公司的深远意义在于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有利于培养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人才。
记者到北京航空学院宿舍区,拜访了虽已退居二线,但一直关心、研究高等教育改革的沈元名誉院长。沈老早年留学英国,从1952年北航创办起,即担任领导工作,至今已36年。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对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都很熟悉。他告诉记者,为研究高等学校办科技开发公司、对社会实行有偿服务的问题,他抽空翻阅了不少有关方面的资料。他联系近年来去美国、英国等高等学校实际考察的情况,结合北航30多年来教育事业发展的经验,认为:高等学校科研的最大优势是其综合性,能完成一般研究所无法完成的任务。但要使学校的科研成果变成产品,往往不是学校自身能完成的。这里有个学校与企业结合的问题。早在50年代初,美国的大学就利用其科技优势和企业家合作,如波士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都在周围盖起了一幢幢厂房,因为企业家要利用大学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成果提供方便。以后,斯坦福大学又利用其土地,在学校盖起了不少房子,吸引企业家到学校来进行科研成果开发的投资。学校的教师既教书,又搞科研,还参加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开发。企业家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力量、信息、通讯、实验、后勤等有利条件,学校则大量吸引了企业家的投资。高年级学生、研究生也参加其中的工作,企业家也就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选择了他们所需要的毕业生。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有偿服务。我们从无偿服务到有偿服务是个转折,是个进步。当然,高等院校的这项事业刚刚开始,目前还是一种低层次的形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高等教育改革的艰难,在于它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许多方面,包括人们多年形成的习惯和传统观念。
北京大学副教务长花廷文告诉记者,像他们这样的学校,过去基本上是培养学者型人才的,人们习惯于这种模式。其实,进入北大的学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搞基础理论研究,成为学者型人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才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事实上,人才越是集中的地方越需要分流,大家都挤到一块按一个模式去发展,未必是好事。各人根据自己的优势去发展,才会人尽其才。学校办科技开发公司,对社会实行有偿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大有作为的企业家,有什么不好!随着高技术产品的发展,学者、教授、专家、企业家将越来越靠近,越来越融为一体,他们之间是相通的。北大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相结合,更有利于形成北大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基础理论研究和产品开发结合,基础理论研究才更富有生命力。这对北京大学的发展,对形成适合商品经济发展的办学模式将是个促进。
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开发公司总经理杨象昭告诉记者,他所以从教学第一线来办科技开发公司,是因为他有一种探索的心理。他想试试: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在发展商品经济中能不能有所作为,能有多大的作为。要培养能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学生,教师就要有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本领。他认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面前,高等学校无法躲避商品经济的冲击和挑战,回避不行,抱怨无用,自觉适应,才是正路。他说,如果说收入,他当公司经理还不如他当教师时的收入,可比过去忙三倍,晚上的时间也搭上了。但他觉得值得。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他学到了许多过去不懂的东西,对高校的改革很有用。
记者和首都十多所高校的同志交谈,得到这样的印象:高校开办科技开发公司,实行对社会有偿服务,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为学校增加了一些收入。
这样做,对改革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意义重大。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当务之急就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发展的趋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