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团组织如何赢得自己的位置?——访团十二大代表杨鸣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7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团组织如何赢得自己的位置?
——访团十二大代表杨鸣哲
本报记者 贾昭全
共青团怎样才能得到自己在社会上应有的地位?如何才能赢得人们对共青团工作的重视?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访问了共青团十二大代表、河南省淅川县团委书记杨鸣哲。
这位朴实无华的年近30的女代表听完记者的提问,马上说,现在社会上是有一个对共青团位置的看法问题。有一句顺口溜说:“富工会,穷妇联,有名无实的共青团。”它虽非完全的真实写照,但也多多少少反映了一点实际。在一些地方,一些单位,共青团确实没有自己应有的位置。原因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那些地方的领导没有把团的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加以重视;另一方面恐怕跟那些地方的团组织没有很好发挥作用有关系。
“你们在县委、县政府领导心目中的位置如何呢?”我问杨鸣哲。
“我们县团组织在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是各级团组织带领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在改革中艰苦奋斗赢得的。”杨鸣哲回顾了近几年来淅川县各级团组织动真情、使真劲、办实事,组织带领全县十几万农村团员青年在开发贫困山区经济中,在发展农村商品生产中所起的生力军作用和积极的贡献。
1984年,团县委转变工作指导思想,决心带领十几万农村青年走开发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农村商品生产、脱贫致富的道路。
为了打破封闭、半封闭式的自然经济思想对青年的束缚,增强商品生产的观念和意识,团县委组织了385个以团干部和知识青年为骨干的“形势政策宣讲组”,走向山村,步入农舍,大张旗鼓地向青年宣传党的政策。接着又把几个率先致富的青年典型组成“劳动致富报告团”,现身说富。在这个基础上,团县委又发动、开展了深受青年欢迎的“人人找富门,看谁富路多,比谁富得快”的竞赛活动。党的政策的宣传,符合实际的诱导,新信息、新观念的不断撞击,如春风化雨,在全县十几万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反响。青年中不满足“温饱”的人多了,学科学、钻技术,找致富门路的多了。一个积极开发山区经济,勇于脱贫致富的热潮在全县青年中兴起。上集乡老刘沟村梁玉勤等三位姑娘再也不甘重蹈“从娘家贫门走进婆家贫门”的老路,毅然说服双方家人,卖掉嫁妆,集资办起了小企业,发誓先致富,然后才结婚。
在引导组织青年发展商品生产中,团县委和各级团干部,不仅帮助青年立志,点燃脱贫致富的理想之火,而且还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给青年送去开启致富大门的“金钥匙”。团县委把全县31个经营不同项目效益显著的青年致富典型聘为辅导员,把他们的庭院或责任田作为分散型技术培训基地。柑桔专业户贾春花两年培训了520名青年,这些青年已成为淅川县柑桔生产的骨干。
1984年以来,以专业户为基础的培训班共办了437期,近万名青年参加培训。淅川县有460多个“青年之家”。各级团组织对“青年之家”进行充实、整顿,使之成为集中培训的基地。他们结合本地资源、产业结构、季节农时,聘请科技人员、专业户、能工巧匠等传授实用技术。几年来,在“青年之家”共办培训班864期。团县委还动员组织了2000多名青年参加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和中国农村致富函授大学学习。
淅川县各级团干部有一个口号:
“青年穷我耻,青年富我荣。”强烈的责任感使他们感到自己与青年的致富息息相关。
针对青年致富中容易遇到困难的实际,他们在县、乡、村、组四级团干中开展和组织了“联户交友”活动,团小组长以上的所有团干部,每人联系1个贫困户,交5名青年朋友,登记造册,签订合同,包摆脱贫困,包走上富路。寺湾乡青年杨七斤想养猪致富。乡团委书记马中娥先是自己花钱给他买来技术资料,后又专程到百里之外的邻县拜访一位养猪能手。马中娥恳切请求,软磨硬缠,感动得那位养猪能手来到杨七斤家传授经验。
几年来,全县团干部在“联户交友”活动中为青年提供信息、技术服务2000多次,帮助筹集资金70多万元;在所联系的788个贫困户和所交的8753名青年中,不少已与贫困告别,有的正步入致富之路。
杨鸣哲说,我们县团组织的工作尽管离县委、县政府和广大青年对我们的要求相差还很远,但我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重视。
她最后说,事实说明,只要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克服困难,努力奋斗,在改革中干出第一流的工作,就能赢得自己应有的位置。
告别杨鸣哲,我想,共青团在人们特别是领导心目中的位置问题,是目前许多团干部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河南省淅川县团组织用带领青年积极参与改革的实际行动赢得自己应有位置的体会,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