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机遇与多方适应——金开诚教授谈大学生如何适应改革潮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机遇与多方适应
——金开诚教授谈大学生如何适应改革潮流
本报记者 毕全忠
大学生们拥护改革,而且心情急迫。可是,他们自己怎样适应改革的潮流?他们自身是否有参与改革的充分准备呢?不久前,记者就此采访了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长、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金开诚。
金教授在北大执教30多年了,在学术上涉猎甚广,尤其在文艺心理学的研究中造诣很深,讲课很受欢迎。他平时很注意接近学生,观察研究他们,对不同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知之甚详。
“机遇思想”、“天然 对口”不切实际
“据我看,大学生对改革潮流缺乏思想准备。”金开诚说,“就以学校内部引进竞争机制、学校外部劳务市场(即所谓‘人才市场’)的形成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这两项改革来说,他们就缺乏思想准备。现在大学生中普遍流行两种观念。一是‘机遇思想’,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机遇,一旦机遇来了,便可成功,没有机遇,读书再多也无用;二是‘天然对口’,要求将来的工作岗位跟自己学的专业知识和个人志趣完全对口,否则就认为不能发挥才能。这两种观念跟改革潮流完全不适应。”
他对这两种观念作了进一步的分析。“学生们的机遇思想带有缩命论的色彩。机遇是存在的,但它只对有准备的人才有用。没有准备的人,即使碰到机遇,也无济于事,即便靠机遇上去了,最终也要被淘汰下来。关键不是机遇,而是自己的竞争力。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后将越来越依靠劳务市场来调节。劳务市场的机制就是竞争。竞争给人以机会,但要利用机会,得靠竞争力。没有竞争力的准备,机遇有什么用呢?”谈到“天然对口”,他说:“实际上只有‘适应对口’,没有‘天然对口’。大学学的只是基础知识,基本功。进入工作岗位并要有所成就,要靠自己去适应工作,没法要求工作岗位来适应你。这里也存在竞争问题,适应能力强,竞争力就强。”可见,信奉“机遇思想”、要求“天然对口”,正是对改革缺乏思想准备的表现。金教授这一见解应该说是有说服力的。
培养多方适应能力
记者问金教授:“大学生究竟怎样才能适应改革潮流?要作什么准备?”
“要改变观念,破除‘机遇思想’和‘天然对口’思想,树立多方适应的观念,培养多方适应的能力。”他说。他对“多方适应能力”作了说明。所谓多方适应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最主要的是应用智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是目前大学生中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这很不适应改革的形势,因为改革要求务实。”他说,“信奉机遇思想,就会认为‘知识无用’,同时还有一种倾向:知识不用。不少学生不注意研究如何运用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为了考研究生、出国留学。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知识能用才会有力量,不用是不会变成力量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是读完万卷之后再下笔,是不会‘如有神’的。杜甫是读的时候就在下笔的,所以才‘如有神’。”他指出,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尤其是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据他观察,不少学生欠缺这些基本功。他说:“在学校里,学生写的作业、论文,教师会一字一句地替你改。到了工作岗位,谁还这样给你改?”
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
谈到非智力因素,金开诚教授认为,这包括理想、志趣、毅力、创造热情等,在这些因素推动下,智力因素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作用。这些因素也关系到一个人的形象,在改革、竞争的环境下,一个人的形象起着智力因素所不能起的作用。大学生要有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文明人的形象,这可以说是为社会所接受并受到尊重的起点。
最后,金开诚教授说,培养学生多方适应能力不光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也要改革,要应用竞争机制,要引导学生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为学生培养多方适应能力创造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