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阅读
  • 0回复

海洋污染 “赤潮”泛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9
第7版(国际)
专栏:

海洋污染 “赤潮”泛滥
本报记者 刘开宸
地球上,海洋是最广阔的区域。但是,近几年,蓝色的海洋上,出现了片片“赤潮”,这就是海洋对人类向它排污泄浊的抗议和警告。一旦“赤潮”在海上出现,生物和人类就要深受其害。
去年夏季,美国新泽西到弗吉里亚海岸的“赤潮”,使大约200只海豚突然死亡;佛罗里达到北卡罗来纳海岸的“赤潮”,使41名沿海居民患呼吸、胃肠或神经方面的疾病;纽约长岛东岸的“赤潮”,使大批扇贝饿死。中美洲危地马拉海岸出现“赤潮”后,贝壳动物产生毒素,许多人吃了中毒,26人死亡。据美国专家说,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东南亚以及台湾、香港等海域也曾有“赤潮”出现。“赤潮”还会使鱼类和龙虾窒息而死,使大片水草因缺少阳光而枯萎。
“赤潮”是科学术语,实际上它并不全是赤色,有的是棕色、黄色,有的是绿色或其它颜色。它们由许多种浮游藻类快速繁殖而成。这些海藻,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有毒的毒害鱼类,无毒的也因面积大,遮盖阳光,影响水中生物生长。当这些大量海藻死亡、沉淀海底后,又因分解而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一些海洋生物窒息。
“赤潮”直接危害着出现地区的捕渔业、水产养殖业、食品工业和旅游业,使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遭受损失。
关于“赤潮”发生的原因,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各种说法不一,有的归咎于气候的特殊变化,有的归咎于人类的各种污染。多数科学家认为,随着海岸人口的迅速增加,海岸地区工厂的大量建立,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含有肥料的农田污水和生活污水等流入海湾,又遇上特热的气候环境,游离氮使藻类迅速繁殖,形成“赤潮”。
科学家们呼吁各国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污染,以还海洋本色。(本报纽约5月8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