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和尚之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9
第8版(副刊)
专栏:

和尚之喻
阿土
高僧说法,沙弥唪经,自然都是极严肃圣洁、不容亵渎的事。但那属于“空门”内的活动,一般俗人并不关心。
俗人眼中的和尚也世俗化了,或者把红尘中的人际关系投影到和尚们身上,或者借佛门的人事来比方社会人生,总之是因为一两千年的僧俗之间,毕竟找得到一些相通之处。
不知道佛家在原生地的面貌怎样,反正来到东土,早就首先中国化了。
我小时候接触的第一个有关和尚的成语是“粥少僧多”,看得出在中国吃饭真是第一等大问题,带着头发如是,落了发也如是。20年代我母亲在小报上发表过题为《粥厂巡礼记》的短文,我见过剪存的报纸,还曾经问母亲,和尚也像在粥厂一样领粥喝么?她并不知道庙里的情形。还是我后来到五台山等地庙里,看到可供500口人熬粥的大锅时证实了,只是不知道可也是“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否。
读古诗,什么“深山埋古寺”,“禅房花木深”,都无人间烟火气;还有海外人们表现出较大兴趣的寒山、拾得的诗,告诉我们的都是喝了大锅粥以后“空灵”的一面。只有民间谚语透露的消息,才使我们知道“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矛盾纠葛,知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既表明忠于职守的积极负责精神,又表明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消极态度。原来和尚也跟我们凡俗的人一样,一个人有闹情绪的时候,二人以上有闹摩擦的时候。一袭袈裟,隔不断人情物理。我们与和尚之间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倘若和尚浑身了无缺点,也就没了这点人情味。
说到人情味,当然最要数“不看僧面看佛面”了。我没听僧人说过这句话,倒常听市井小民把这句话挂在口头,不仅冒用“僧面”,并且抬出“佛面”,小自调解纠纷,和稀泥,大至徇私舞弊,通关节,总有点假公济私以至狐假虎威的味道,超出了平常所说人情味的限度了。
但更可怕的则是“歪嘴的和尚”,不管是远来的也罢,就地的也罢,其可怕在于“把经念歪”。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我们都难亲闻謦咳,必得通过和尚念经,才能有所了悟。尽管经是真经,一旦念歪,越是信奉得虔诚,越不知将“伊于胡底”。过去“放焰口”时有和尚竟吹奏《小寡妇上坟》或其他野曲的,大概也属于这一类,“君子可欺以其方”吧。
人们说民间的谚语中凝结着历代人的经验和智慧。取材于和尚生活的这些精练的概括,实际上都是“非和尚”所取的一些比喻。给人启示,发人联想。而像“当着和尚骂贼秃”、“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一类,侮辱人身,就不可相提并论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