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阅读
  • 0回复

遵义真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9
第8版(副刊)
专栏:名城漫步

遵义真颜
石永言
遵义已跻身历史文化名城之列,这是她的光荣。其实,遵义建城的历史并不算太久远。公元1176年,即南宋淳熙三年,播州(遵义)土司杨轸将首邑从白锦堡(今遵义县属)迁徙至穆家川(今遵义湘江)西侧,开始筑城,迄今才800余年的历史。
虽然在《方舆纪要》、《贵州通志》、《续遵义府志》等古籍与方志上,对遵义重要的地势曾经有所描述:“郡治罗山带水,险要天成……郡城西南绕山巅无濠,东北临湘水为池”,
“遵义为黔北重镇,近控五城,远瞰巴巫,形势雄峻……”但城中毕竟匮乏全国著称的名胜古迹,难觅一处雕栏玉砌,又非历朝的一个古都,不见一个帝苑宫阙。她之所以受到青睐,众所周知,实因中国革命处于艰难曲折之时,中国共产党中央于红军长征转战遵义途中,在这儿举行过一次特别重要的会议,解决了当时中国革命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座高原上的小城于无意中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转折点,这是她无论如何也不曾想到过的事。
红军足迹,遍布遵义城中。红军驻地与红军开展活动的遗址,山麓水畔,比比皆是。于危厄中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遵义会议会址,以其历史的见证屹立在老城子尹路侧,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遵义会议会址”的匾额,高悬于古朴庄重的大门上方。挽狂澜于既倒的遵义会议小小的会议室,每天接受着祖国各地南来北往、东徙西移的参观者深沉的注目礼,留住了人们的脚步,引起他们回忆与思考……
“会址”原本是红军总司令部驻地,当年在军中负主要责任的周恩来、朱德、刘伯承等均住此。战斗间隙,从城外赶来开会的刘少奇、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等各军团的主要负责人也住此,现已作原状陈列,供人参观。位于新城古式巷内还有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在遵义停留时的旧居。坐落在老城杨柳街内的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于1985年1月遵义会议五十周年大庆之日开放。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同时高高矗立在郁郁葱葱的凤凰山上。红军在四渡赤水、转战黔北时壮烈牺牲的三军团参谋长邓萍的英魂在此长驻。“凤山真穴”(亦称“凤山启秀”)乃过去“遵义八景”之一。“凤峦东峙郁苍苍,真穴遥临古锦湘”,今日凤山,成为红军英烈们长眠的处所,真正应了“凤山真穴”这一景。雄峙在遵义城北面大娄山上的娄山关,像一把锁,箝制着遵义的北大门,旧垒弹痕,装点关山。如海的苍山,似红军勃勃的英姿。
本来,怀着对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一种朴素感情,将遵义当作革命圣地来瞻仰,是发乎内心的自然而然的事。不过,人们用以寄托精神的东西,也极易成为人们沉重的精神负担,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这儿真正成了“朝圣”之地,纷至沓来的人们几乎挤破了遵义会议会址的大门,那展室内的三合土地面,也被小将们走南闯北的双脚,踏出一个个凹陷的小坑,封建迷信以一种新的形式在红军流过血的这块土地上泛滥,颂歌整日价在小城的上空回荡,小城能够承受得住么?还好,小城没有永远沉醉在过去的光荣和廉价的赞美诗中,糊涂一时的人们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清醒过来,不躺在“名城”这块金字牌上睡大觉,不以此沾沾自喜而踟蹰不前。创造一个发达繁荣的经济文化,以与历史文化名城名实相符,遵义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劳动来为圣地增辉。在今日的遵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已成为人们对过去历史的回顾,很难再找到古时被称为鬼方、蛮方、瘴疠之乡,充军发配、流放处所的点点痕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