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年轻的缪斯在沉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09
第8版(副刊)
专栏:品书札记

年轻的缪斯在沉思
李元洛
诗,永远以真挚强烈的抒情叩响千万人心的弦索,但同时也绝不应该排斥庄严而神圣的美的思想。在诗歌作品中,哲理,是思想美的一个重要内涵,或者说,是美的思想的凝聚与升华。诗的美学思想,中外古今都有许多相通之处。中国古老的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尧典》,早就为我们民族的诗歌美学举起了“诗言志”的旗帜。美国当代著名诗人佛洛斯特,不也说过“一首完美的诗,应该是感情找到了思想,思想又找到了文字……始于喜悦,终于智慧”吗?他所说的“思想”与“智慧”,当然也就包括了哲理的思考。诗中的哲理,就是作者对生命、人生、社会、历史、未来乃至宇宙的哲学探求与思索,宏观如茫茫广宇,微观如纤纤芥子,都是思想者无穷无尽的探索的领域。在中国,屈原在《天问》与《离骚》中所表现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意识,那种对人的价值和宇宙奥秘的探求,千百年后仍然发人深思。苏东坡那著名的《题庐山西林壁》的景物与哲理的契合,不是至今仍使人寻味不尽吗?在西方,哲学的思索也早已进入了诗的天地,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就创作了许多精练深刻的哲理诗,其中以格言形式写成的哲理诗就多达二百余首。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中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乃至他深邃的宗教哲思,也可以给我们以某种启示。
在中国新诗史上,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蕴含丰富的哲理,今天仍是读者和学者感兴趣并穷力探究的课题。崇尚理性的思考,追求哲学的深度,是中国当代文学包括诗歌创作日益显著的美学特色之一。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校园文艺”丛书中的大学生哲理散文诗集《沉思录》,就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代大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诗的思考,以及他们对人生价值与宇宙奥秘的探求。
从《沉思录》中,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哲理的多方位多层次的关注。他们有的抒写过去许多人写过的题材,但却从现实与历史交织的再度切入,抒发自己对未来的哲学沉思,有的作者说长城是“一支被风化了的血和泪的歌”,它“把一部支离破碎的断代史,把一个严峻的命题,袒露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叫人思索,叫人解答”,表现的是对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以及未来的哲理思辨;“浩淼的宇宙无边无涯,复叠的星云此起彼伏。何处是起点?何处是终结?人呵,你的位置在哪里?”有的年轻诗人探讨的是宇宙和个人这样一个千百年来令无数哲人与诗人困惑的哲学命题,倾心的是民族的忧患感与历史的使命感。
哲理散文诗,它不同于哲学论文和哲学著作,它必须要具备诗之所以为诗的素质。散文诗的哲理,不是抽象空泛的无动于衷的议论,它必须和真挚强烈的诗情携手,又要与鲜明独创的意象联姻。熔感性与知性于一炉,有价值的哲理玄思、热烈的生命情感和新鲜精采的意象的三者合一,这应该是哲理诗的上乘境界吧?祝愿年轻的诗作者们的作品,朝上乘的境界飞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