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让大庆油田稳产高产二十年——记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王德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0
第2版(经济)
专栏:

让大庆油田稳产高产二十年
——记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王德民
新华社记者 康伟中 新华社通讯员 魏国志
地下的石油,采一吨就少一吨。因此,油田开采达到高峰后,产量就会逐年递减。我国大庆油田达到年产5000万吨的高峰后,稳产高产已经12年,预计可以达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奇迹!这个奇迹是大庆数千科技人员、数万职工集体创造的,其中,王德民总工程师有重要贡献。
组织科技攻关的“集团冲锋”
王德民是1978年走上大庆油田副总工程师岗位的。当时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上到5000万吨,许多人对油田前景很乐观,认为依靠当时以注水提高地层压力为中心的开发技术,完全可以实现从1976年到1985年第一个稳产10年的目标。
然而,细心的王德民却对地下油海细微的变化作了认真分析。他发现整个油田地层压力已经超过原始压力,继续注水加压,地下油层在巨大的压力下会产生破裂,造成大面积水淹。在难以承受的高压下,地下岩层会移位,使大批油井井管错位断裂,严重威胁原油生产。王德民认为,油田稳产的前景不容乐观。
王德民心急如焚,急急忙忙把油田的严重状况向石油管理局局长李虞庚作了汇报。对石油具有渊博知识的李虞庚对这个问题也早有所想,两人不谋而合。他们当即商定,必须用新一代开发技术代替原有技术,确保油田长期稳产。
在油田绿色的原野上,王德民带一批科技人员仔细观察那带着地下秘密的岩心,认真分析那千万个由采油工采集来的数据,一次次在现场了解试验情况……
不久,以机械采油取代自喷采油,打调整井开发薄油层和低渗油层的科技攻关方案,在王德民的头脑里酿成了。在一年一度的聚集着油田科技精英的技术座谈会上,王德民提出了这套方案。这次会议上,油田副总地质师唐曾熊也提出了相近的措施。根据他们的意见,全油田综合形成了67个科技攻关课题,其中一些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全油田动员了两个研究院、四个研究所的300多名工程师,投入了这场科技攻关。
这是大庆油田开发史上一次新的技术革命,是一次向世界石油开发先进技术的总体冲击。
几年间,当8600多台抽油机昂首挺立在油田后,油田地下的危机开始“冰消雪融”了。当上百台钻机重新开上油田,调整井以每年1000口的速度在隆隆钻进时,数以百万吨的石油从地层深处滚滚地流出了地面,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让困在薄层中的油龙腾飞
在这里,值得大书一笔的是王德民为开发大庆油田地下薄油层的特殊贡献。
大庆油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具有自己独特地质构造的陆相油田。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下油层特别多,而且厚薄悬殊。厚的油层有4层楼那么高,薄的只有一本书立起那么厚。一口井钻下去,少的要穿过80多个油层,多的达140多层,而国外大油田一般只有几个到十几个油层。而且,在大庆油田众多油层中,厚度在0.2—0.5米之间的薄油层竟占全部油层的1/4左右。
这是一个多么可观的能源宝库啊!可是,在世界石油开发史上,还没有人能在这样的薄层中把石油采出来。31岁的助理工程师潘世景勇敢地站了出来,要求攻克这个开采薄油层技术的“制高点”。
王德民毫不犹豫地支持这个小人物承担这项大科研。他亲自给潘世景讲解限流法压裂的技术设想,指导他搞调查研究,审定每个重要的科研环节。在他的指导下,潘世景和另两名年青人夜以继日地工作,甚至冒着危险进行试验,终于使限流法压裂一次试验成功,取得了一次可压开地下20—30个薄油层,最多一次能压开70多个薄油层的效果。而在国外,类似压裂只能一次压3—4个油层。
这项技术的突破,与其他各项技术的配套攻关成功,就像一把巨大的金钥匙,打开了地下薄油层的宝库,使原来无法计算储量的薄油层石油变成了可开发的能源,一下子就为大庆油田增加了数亿吨地质储量,相当于找到了一个大型油田。
由于打开了薄油层这座巨大的宝库,1980年后,大庆油田每打一口调整井开采这些薄油层的油,就新增加5万吨可采储量。每年打1000口调整井,就新增可采储量5000万吨,约等于大庆每年生产5 000万吨原油而没有动用一吨原有储量。这不仅在中国,在世界石油开发史上也是一个重大的奇迹。
把油田的“青春”再延长十年
1983年,王德民出任大庆石油管理局总工程师。
王德民更是强烈地希望大庆油田能更长久地保持稳产,让源源不断的原油为国家的四化建设输送“热能”。但是,随着油田开发年限的延长,油田地下情况已经变得极其复杂。据预测,到1990年,整个油田含水将上升到80%以上。也就是说,每从地下采出一吨液体,只能分离出100多公斤原油。
在这样高的含水情况下,要继续保持5000万吨以上稳产,这在国内外石油开发史上都是不可想象的。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新的水平更高的开发技术。
这又是一次宏大的科研攻关战役。1985年底,王德民在油田科技座谈会上,提出了实现第二个稳产10年的科研攻关总体设想。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共200多个课题,需要动员1000多名科技人员参加。大家称它是第三次采油的科研攻关。
在这套攻关计划中,有向地下注化学助剂的设想。外国专家曾断言,在大庆这样的油田搞三次采油,向地下注化学助剂根本不行。但王德民依据自己的科学推断,指挥科研人员,向试验区地层深处注入了成吨的化学助剂。化学助剂在地下扩散开来后,奇迹出现了:试验区内原油含水高达92%—97%的油井含水下降到了20%,成吨的原油又从这些已被判了“死刑”的油井中滚滚地流出了地面。
在大庆油田外围寻找新的油气资源,以接替老油田的产量递减,也是攻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的攻关中,油田几万名石油勘探职工沿着科研人员用红蓝铅笔画出的方向前进,在松辽平原广阔的地域内,打出了一批批喷出工业油流的探井,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油气富集的中小油田。这些中小油田,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大庆老油田的周围,已经成为老油田延长青春的重要接递力量。
在展望1990年后的大庆油田时,王德民充满信心地说,这八个系统科学技术攻关成功并在1990年后投入使用,大庆油田将会以更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的大地上。人们所希望的把生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到1995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是胜券在握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