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秦始皇与大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0
第8版(副刊)
专栏:

秦始皇与大海
刘啸
北戴河去年入夏开始的秦代行宫发掘工作已告结束,行宫规模较大,看来该宫专为秦始皇而修是没多大疑问的。秦始皇喜欢海,真是件有意味的事情。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未安居咸阳,而是不辞劳苦,四处巡行。过去我受教科书影响,一直认为这种行为只有唯一的政治动机——巩固秦政权。现在考察一下秦始皇与大海的关系,觉得不完全是那样。史载秦始皇共五次出巡,其中竟有四次出巡来到大海边。中国属内陆国家,当时沿海尚未开发,亦无外来纠纷,可以说海洋远离中国政治。他到海边干嘛?
秦始皇吞并六国只用了约十年时间,十年之中,他的领地以平均每天数十数百平方公里的速度递增,不断扩张发展,集权一身,成了他独一无二的生活意义。终于,他打下了“天下”,“四海之内,莫非秦土”(“天下”和“四海之内”是当时的“世界”概念),颂为前无古人。他的目的达到了,此时他才38岁。接下去干什么?他又不禁一片茫然。他已经习惯服用扩张的“兴奋剂”,可是由于他的贪婪服用,38岁时就把这种“兴奋剂”吞噬一尽。大秦的西面是高山,北面是荒漠,东面、南面则是大海。
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从西北秦地第一次来到东海——山东东极成山头。“临照于海,观望广丽”,他被震撼了,连声惊叹“天境”!而大海只管翻波作浪,吞云击石,对他的宏伟大业似乎不屑一顾,天下竟有这般令他畏惧的地方!他可以让人上山筑长城,下地挖宫殿;他可以对大山发怒,在洞庭渡江不顺,他让人把湘山之树一伐而尽。但他无力填平大海,大海的生命是永恒的,岸边随便一块礁石都有千万年历史,他的铁血政策,他的荣华富贵,在大海面前不过烟云一瞬……他惆怅、惶惑,人生与大海一样有那么多不可捉摸的迷团,有那么多权力控制不了的东西,有那么多自身经验回答不了的问题。
他不敢浮海荡舟(始终不敢),被神秘、敬畏笼罩,他内心的虚弱,人生的盲点,反被大海抓住了,他的精神已经向大海臣服,他甚至相信大海能主宰他的生命。此后,他多次派人下海去寻找蓬莱仙山,他先后在海边共刻石立碑五块,向大海表白自己“诛乱除害、兴利致福”、“功盖五帝,泽及牛马”的政治伟绩,他在其他地方绝少这样做。他寻找着,他企望能与大海的神灵交流,企望能和大海一样万寿无疆。
当时的交通条件,从陕西关中到浙江、山东、北戴河海边远非轻松小事,一路风雨无情,更无阿房宫歇息,半路还曾经遭人行刺。秦始皇有时十月出发到海边,可见也并非现代避暑。他最后一次从东海返程时值盛夏,路上生了重病,本该审时度势留个遗嘱,安排后事。然而,史载:“始皇恶言死,群臣莫敢言死事。”也难怪,这年他才49岁,他仍迷恋着大海、仙山。结果,他还是死了,不仅死了,而且臭了。丞相李斯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动乱,封锁消息,不公布死讯。李斯让死去的皇帝仍然坐在他的马车回咸阳,由于天热,皇帝尸体搞得臭气熏天,为掩盖内情,李斯又让随从拉了一石腐败之后以奇臭闻名的臭鲍鱼同行,史称“以臭掩臭,以乱其臭。”
秦始皇出身于政治世家,13岁便继承了王位,从小受的教育和个人信念都是理性主义的,他不依附任何宗教信仰,他的生活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攫取有生之年的实际利益。当扩张与集权宣告完成,当他面对苍茫大海,他才发现人生还有一个灵魂问题,要解开这个问题,任何实际利益都无济于事。灵魂的饥渴,使他一次次告别无比舒适的咸阳宫,在奔走中寻找,最后为此付出了最惨重的代价,好一个不得安息的灵魂。
有人会说以上理解是主观的。实际上理解就是主观的、经验的。当我外出旅行时,每每莫名其妙地对自己发问:“出来干什么”?吃不便、住不便、行也不便,我甚至在想人类最荒诞的大规模行为莫过于旅游,“花钱买罪受”的行当,秦始皇把命都丢了。但是我又无法否认:下次有机会还会接着“出来”。我们的旅行,古人的旅行,秦始皇的旅行,都包含着迷惑,包含着人生的茫然,包含着执著尔后的失落,失落而后的执著。人生的过程就是永恒的寻找。
在北戴河秦代行宫遗址,浮想秦始皇当年到此的情景,栩栩如生,我油然冒出自信来,从人心、人生的深处来理解历史及历史人物,或许比传统的从政治逻辑中演绎历史,还要准确一些,或者说更富有意义一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