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上海“明补”第一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1
第1版(要闻)
专栏:

上海“明补”第一天
新华社记者 汪洪洋
今天(11日),上海市正式实行主要副食品价格“暗补改明补”。
猪肉,从每公斤4.08元上升到6.56元;
鸡蛋,从3.00元上升到3.80元;
从5月份起,每月明补给每个职工10元,今后将随价格变动而相应调整。
这个重大改革给上海市民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冲击呢?
清晨5点半,上海最大菜场三角地菜场。肉、蛋柜台前,人们围着新挂出的价目表议论纷纷:“哟,大排一斤卖到3元5角5,涨了1块4角5嘛!”“蹄膀卖2元3,涨9角,厉害!”一位老太太拎了拎手中的篮子说:“这家伙又沉了一点。”她身旁,一个戴眼镜的中年人正在抄新价格,闻言拿着笔指指说:“你看,方肉卖1.55元,只涨3角,还好还好”。一个顾客买下一只2斤半的蹄膀,笑着说:“今天新价,我赶早来买,前几天还真买不到。”在偏远地区的彭浦新村,记者遇见不少挎着菜篮子从菜场回家的居民。问起“明补”,一位离休干部说:“贵是贵了,但不贵又有什么好办法呢?”一位中学教师说:“集市的肉价今天倒还好,大排卖4块5”。
“有怨,有无可奈何,也有想得通的”,闸北区物价局一位副局长用这3点来形容今天的菜市人情。他说:这种多层次是好事,说明近来上海市民对“涨价”的态度也有了新变化,前几年可是一片骂声啊。
暗补改明补,也给上海经营者带来了新的心理压力。三角地菜场经理王家增说:有人以为提价了,“买的人吃重、卖的人轻松”,其实明补后,国家财政补贴少了,以后还要取消,卖菜人更需要开动脑筋经营。南京路上著名饭馆梅陇镇酒家的特色点心肉包子,今天仍旧维持原价经营。饭店经理说:我们用的肉不太多,如今又是营业淡季,不涨顾客满意,饭店也兴旺,为几分钱一涨岂不把生意都吓跑了。
刚刚上任的负责市场安排的副市长庄晓天,今天一早也去了全国先进单位宁海东路菜场。一位穿着很普通的妇女一下花10元买了两盆大排骨,庄晓天以为她家请客,妇女回答是买给儿子吃的。庄副市长点点头说:“现在居民开销是不小”。在市中心的陕北菜场,许多群众向他反映明补补得不够。一个中年人笑着说:你市长工资高些,承受力总还可以吧。庄晓天说:“我是新官上任,工资高不了多少,我也有个承受力的问题。所以,我们不但要搞好明补,也要管好物价。”人们都笑了。今天早晨,上海市物价、工商行政管理和市总工会职工物价监督总站等部门纷纷走上街头,在菜场、饭馆、点心铺检查物价。
一些市民称赞上海这次明补“有一定透明度”。为实行这次明补改革,上海市委、市政府进行了周详的计划和思想动员。9日,市委书记江泽民、市长朱镕基专门召开全市1800多名负责干部大会,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广为宣传,向全市干部群众交底,争取群众支持和谅解,帮助政府共度难关;同时明确表示要严格控制“水涨船高”,制止连续涨价,还作出了原价计划供应的肉、蛋延长到5月15日的决定,缓和了居民集中抢购心理,很得民心。市禽蛋食品公司连日来积极向市场组织投放货源,每天要比平时多投放200吨猪肉、10万公斤鲜蛋。
更多的市民把希望放在发展生产上。记者在许多菜场都听到人们用各种不同的话表达一个意愿:千补万补不如补好生产这个缺口,政府一定要想尽办法完善改革,让副食品生产快快发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