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寻找失落的优势——大陆水果为何在香港失去市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2
第2版(经济)
专栏:

寻找失落的优势
——大陆水果为何在香港失去市场
祝晓虎
香港是世界上水果消费量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均年消费各类水果达95公斤,所有水果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十年前,大陆水果曾以傲慢的姿态步入香港,占据了香港近一半的水果市场。但这种状况并不是一成不变,质好量多的美国水果因迎合香港消费者的需求,而更赢得了市场的青睐。大陆水果却每况愈下,市场占有率从1978年的46.85%下降到1987年的14.9%。对于一落千丈的严峻现实,人们心焦,也感到震惊。
货源紧张 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
记者在和经贸部、农业部有关负责大陆水果出口生产的同志交谈时,得出一个结论:大陆水果之所以在香港失去优势,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水果出口货源紧张。就柑桔而言,我国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位,达1000多万亩,而美国仅750多万亩,但我国平均亩产只有233.5公斤,美国却高达1750公斤。我国尽管果树种植面积还在逐渐增大,但由于没有专用化肥,管理不善,亩产不高,总产量仍无法满足出口市场的需要。
近几年来,国内消费量也在迅速增加。现在全国人均柑桔消费量仅1公斤多一点,果树种植面积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上升。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出口货源就显得尤其紧张。
品种低劣 商品化处理手段落后
大陆水果同新的竞争对手之间的另一差距表现在水果品种和商品化处理上。美国的甜橙果大无核,果皮厚薄适中,我国目前还找不出在综合性状方面可与之匹敌的品种。
目前,我国没有苗木建设体系,育苗大都靠个体户和农民自己搞,优良品种得不到保证。1985年,我国曾建过柑桔无病毒苗圃,但由于缺乏经费,没多久就名存实亡了,以至于育苗工作难以为继。
在当今的出口水果中,美国等一些国家生产苹果都以红星系列为主,特点是好吃、好看。但采摘后24小时内必须入库,外面多搁一天,保鲜日期少10天。而国内条件有限,发展红星系列苹果缺乏相应的措施,所以优良品种发展不起来。即使搞出来,也没有能力保质保量及时投放市场。
水果的商品化处理是决定换汇率的关键之一。美国的橙子由于处理效果好,一吨在港方市场能卖到800美元左右,而堪与美国脐橙媲美的四川脐橙却只能卖到一吨430美元左右。我国果品采摘后,都堆放在露天地上,没有保温冷藏设备。另外,正规化的包装厂又极少,多靠“自产自包”,果实品质良莠不齐,技术水平高低参差,在竞争中怎会不受挫!
两种市场 进货价高出口难
国际市场水果供过于求,而国内市场是供不应求。国外价格低,国内价格高,造成出口亏损的“倒挂”现象。经营单位无利可图,所以不愿过多经营。特别在1984年以后,取消派购实行随行就市后,柑桔收购价翻了几番,导致出口果品成本猛增,一向出口有利可图的柑桔一下出现了亏损。四川柑桔便是因为亏损太大而停止出口港澳市场。如今我们出口柑桔每收汇1美元就要赔进2.4元人民币。许多水果都有类似的情况,以至外贸出口困难重重。
对症下药 建设现代化果树基地
水果出口香港下降的症结十分明显,对症下药,扭转滑坡局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记者认为,首先应当有计划地集中培育种植优良品种,建设现代化的果树基地,这是改善品质、提高产量关键所在。早在70年代末,经贸部投资1500万元,分别在山东、湖北、四川等地建立了20万亩苹果基地和10多万亩引进美国脐橙优良品种基地,由于后来承包下放,被一阵风吹掉了。所以要建设果园基地,最好能把相当面积数量的果树集中到种果能手手中,实现“绿卡承包”(达到一定的经营承包能力和一定的专业技术)。同时,加强科学管理,提供包括技术在内的各项服务。
其次,要改进果品加工布局,提高加工水平,在鲜果出口和销售方面,应在出口货源基地修建较为现代化的果品商品化包装厂,加强商品化处理手段。
当前我国果树生产的现实是:缺乏宏观指导,生产经营水果单位各有各的见解,各自制定各自的战略,各抓各所偏爱的品种,各搞各的生产基地,因而不能协同作战,统一步调。在科研、生产方面缺少行业管理。生产部门和外贸部门应紧密合作,发挥各自的积极性,攻克难关。只有这样,大陆水果才能重新大踏步走向香港市场,找回失落的优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