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护士节话护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2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护士节话护士
本报记者 冯军军
当洁白的槐花飘香京城时,一年一度的国际护士节又来到了。
人们又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护士。广播、电视、报纸中关于护士的报道连续出现,对“天使”的赞誉声不绝于耳。这本来是应当的。因为没有一个人的生老病死能够离开护士。可人们真正理解护士的工作,了解护士的想法吗?护士节前,记者走访了几所医院的护士,请她们谈谈自己的工作和感受。
护士之爱
护士之爱最突出地表现在每天平凡、忘我的辛勤劳动中。40张病床,8个护士,这就是北京中医医院肿瘤科病房的现状。她们的工作量有多大呢?8个人要分成3班。每班都要分别负责执行医嘱、观察病情以及配药、发药、注射乃至照料病人的生活。每天早上有19位病人需要打点滴,一上班推出满满一车点滴用药,待一个一个安排好,已是10点多钟了。护士们说,一早上班,我们要小跑着干。由于长期接触放疗、化疗病人,护士们大多白血球、血小板低。难道她们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吗?可病人更需要她们。
北京中医医院的护士王青,每天上班就把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个人撇在家里。“一上班我满脑子都是七床该吃药、八床该打针,10点续药、3点查体温,交到咱手里的都是人命呀,一点不敢马虎。孩子在脑子里早没影儿了。可一下班,我心里真着急,孩子放了学,3点半到6点怎么过?功课做完了吗?……全出来了。”毕竟是母亲,可她首先是护士。全国像王青这样的护士又有多少呢?她们就是这样把爱献给了素不相识的病人。
护士之乐
对于护士的辛勤劳动,最大的报酬是病人的康复。这时不仅病人和家属高兴,护士们也快乐。妇产科护士对此感触尤深。入院时一个人,出院时已经是两个人了,哪个不高兴!
5月10日夜晚,北京朝阳医院产科病房的婴儿室内,8点10分刚刚增加了一个男孩,8点45分又抱进一个未来的男子汉。44个稚嫩的小生命被舒适整齐地安置在婴儿床上,宋赛英护士长的脸上不禁布满笑意。瞧这个孩子小鼻子一耸一耸的,难道他能闻见味儿了?看那个孩子眼睛一开一合,想认妈妈了?
27年了,宋护士长在哇哇的啼哭中度过自己的年华。每个小生命都给她带来了乐趣和欢愉,都当奶奶了,她还是放不下婴儿室那一屋子的“孙儿孙女”。
50多岁的高竹茹护士长在产科病房工作了35年。她告诉记者,35年的护理工作使她一想起来就感到欣慰。“有时走在街上,会突然有人站在面前,说您不认识我了?我家老二是您接生的!我就像看见自己孙子那么高兴!”高护士长不由得笑出了声。
护士之忧
精巧的心电监护仪、1米多高的呼吸机、方方的除颤器、输液用的微量泵、各种各样的插管,令人眼花缭乱。这就是阜外医院外科术后监护病房护士们的工作环境。五位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的病人躺在床上,几位护士在忙着为他们监测心率、血压、体温,观察病人呼吸次数、频率、精确度,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
请读者不要责怪我用了那么多术语。护士长特意为我详细介绍了护士们的工作情况。她说,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我们国家的医疗卫生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护理工作的技术性越来越强。人们总认为我们护士就是为病人翻身、擦背、喂饭,这是一种偏见。现在,作为一个护士必须能够操纵疾病治疗、检查、监测仪器,并在治疗中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为医生治疗提供重要的情况。护士是第一线的哨兵,没有准确、熟练地解除病人生理心理不适的技能和丰富的医学知识是不能胜任的。
是啊,对于护理工作的复杂性,人们确有偏见。而对护理工作的高尚,人们往往不能理解,甚至有的护理工作者的亲属也不理解。北京中医医院护理部副主任杨桂琴向我讲了这样一件事:院里一位护士长在为病人洗脚时恰好被儿子看见了。一向以妈妈为骄傲的儿子回家后,要求妈妈调动工作。这位护士长后来含着泪说,“我真不愿儿子再到医院来,他不理解我们的工作。”
在我国,目前护士与病床之比仅为0.29∶1,工作是十分繁重的。在紧张甚至是超负荷的工作中,人们对护理工作的偏见是护士们的最大忧虑。由于对护理工作的偏见,护士们的职务晋升、专业深造乃至生活待遇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对待,这大大地影响了护士们的情绪。
“护理工作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医疗与护理是一驾马车的两个轮子。我们要求人们能理解我们的工作。”朝阳医院护理部主任白淑玲这样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