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不能利用通货膨胀来积累资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2
第5版(理论)
专栏:

不能利用通货膨胀来积累资
马宾
1988年4月8日《人民日报》刊载新华社记者程万泉同志写的《物价上涨的原因及平抑物价的对策——首都经济理论工作者的意见》。我读后,有些看法。
首先,这篇文章反复强调:首都“经济理论工作者认为,导致物价上涨的原因十分复杂,仅仅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和货币发行量过多来解释是不够的”;据此,文章提出了解释物价上涨的“非货币因素说”。
其实,所谓“物价上涨”是一个混沌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个别产品价格的变化,也可以指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对于“经济理论工作者”来说,大概人人都知道,个别产品的价格上涨,确实有其具体的原因;然而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直接原因,却无不是有购买力的需求超过了商品供给,即货币超发。就我所知,已有不少经济理论工作者根据1984年以来逐年货币增发量,根据零售商品物价和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增长,两相印证,确切证明几年来物价总水平上涨,与几年来货币持续地过量发行有直接联系。当然在货币过量发行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文章在分析物价上涨原因时,介绍了几种观点。一是“结构说”,即认为近年来我国物价上涨是生产结构变化导致产品价格的上涨。然而,结构性的物价上涨,不论是部分商品的相对价格(如食物价格)的上涨,或者某个地区、某个季节物价上涨,虽可影响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但也并不一定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涨。因此,仅用“结构说”来解释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也是有局限性的。二是“周期性波动说”,认为1987年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猪肉等食品价格上涨,而这种上涨,又是由农业生产4—5年一次的周期波动和养猪业生产的“蛛网波动”造成的。我们知道,不论是农业生产周期波动,或者生猪供销的蛛网现象,都是个别系列产品价格变化的现象。农业生产的周期波动最多只能解释某些产品的周期性价格上涨,而不能解释近年来的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
文章在介绍了对物价上涨原因的几种看法后,又相应地介绍了有关的对策。我也认为有必要针对个别产品在产供销上的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但如不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控制货币投放量,抑制社会总需求,并在这个基础上改善供给,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是不可能得到克服或抑制的。
其次,更值得注意的是,文章介绍说,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认为,在我国“既然物价上涨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应当利用通货膨胀为调整产业结构积累资金”。这几年来,人们对于应当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对货币究竟是发行得过多了,还是发行得不够,信贷是膨胀了,还是过于紧缩,这些都有争议。但还没有人直截了当地提出要利用通货膨胀来积累资金,来调整产业结构,来支持高速度增长。显然,这已经大大超过文章所讨论的物价问题的范围,而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决策问题了。
看看世界通货膨胀的历史,认为可以利用通货膨胀来维持高增长和高消费的幻梦早就破灭了。当今之世,没有一个政府敢于赤裸裸地宣布实行通货膨胀政策。通货膨胀是什么呢?它是国家印发的纸币超过实际经济需要,从而引起货币贬值和物价上涨。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在开始增发货币时,可以有短时期的刺激效应,需求的增加会推动生产的增加;但是,这种效应是不能持久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使企业生产经营的环境很不确定,企业家不能集中注意力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质量,降低成本,而是忙于囤积原材料,忙于提高产品价格;劳动者不能安心工作,想找“外快”收入。许多人被引导到投机行为上去,靠倒买倒卖,牟取暴利。而且,一旦走上了通货膨胀的道路,就会沿着这条路滑下去,要想回头,需要忍受巨大的痛苦。此外,在通货膨胀的条件下,也无法进行对不合理的价格体系的改革。往往一“放”就大涨,回过头来只好凭票供应,实行配给,恢复旧体制下的管理做法。
目前,中央预算内财力不如预算外财力大,财力比较分散。文章介绍的观点认为,可以利用通货膨胀“为基础工业积累一部分资金”,“抵消一部分企业行为的短期化的不利影响”,“抵消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不利影响”。当然,想集中必要的资金搞重大基础工业建设的用意是好的。但是,利用持续的通货膨胀来增加国家手中的重点建设资金,只不过是一厢情愿。更何况如果搞通货膨胀,那就会从根本上破坏生产,窒息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
文章介绍的观点,在肯定我国目前存在着相当严重的“分配不公”现象时,认为国家应当利用通货膨胀改变这种情况,“为一部分没有其他附加收入的或对社会贡献较大的人们提工资,以此来重新分配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这恐怕也是会事与愿违的。世界各国以及我国近年来通货膨胀的历史证明,在物价持续上涨和物价工资轮番上涨中,到头来都是工薪劳动者和正当经营者吃亏,只有那些投机倒把分子可以乘机大发横财。所以,想用通货膨胀来救治分配不公现象,恐怕是会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
文章介绍的观点还主张“采取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储蓄,为基础工业积累一部分资金。”这也是危险的如意算盘。现在我们的城乡储蓄的增长率已达30%以上,1987年年终存款余额已超过3000亿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已是强制储蓄。目前银行几千亿元存款,绝大部分是活期、短期存款和通知可取的存款,这些存款,并不是现成地放在金库里,而是随存随贷,安排了用场。如果再用作固定资产投资,一旦存户大量提款,银行就会捉襟见肘,那就只有继续增发票子一着。在这种形势下,更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并加大挤兑抢购的危险。
历史上由于采取通货膨胀政策而招致经济灾难和社会动荡的教训可谓多矣。为了建设和改革的健康发展,我们千万要注意这个问题,不可掉以轻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