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大连石化公司经理黄春萼为了直接与国际市场对话,苦心奔波,他有个信条: 不达目的不罢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3
第2版(经济)
专栏:企业家画廊

大连石化公司经理黄春萼为了直接与国际市场对话,苦心奔波,他有个信条:
不达目的不罢休
本报记者 江绍高
中国企业家协会成立,本是4月20日开会,可是大连石化公司经理黄春萼16日就赶到了北京。为什么提前呢?在京丰宾馆,我们一说起来,他就激动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发展外向型经济,我们这些大型企业应该出大力,然而现在……他双手一摊,直直地看着我。
黄春萼48岁,西安石油学院的毕业生,先后担任过大连石油七厂技术员、工程师、车间副主任、总工程师和副厂长等职。初看上去,偏瘦的脸盘,学士风度,显得文质彬彬。作为全国优秀企业家,似乎缺少点叱咤风云的味道。但是,接触之后,就会发现老黄身上透着一股刚劲:说办什么事情,就得办出头绪、办出效果来,不达目的不罢休。
这不,老黄又发起“牢骚”来了:一个企业的产品出口,不知道卖到什么地方,不知道国际市场是什么情况,不知道用户有些什么意见,这是不可思议的,可在中国却成了事实。我们公司年加工原油424万吨,出口只占1/3;设备能力大有潜力,还可加工100万吨原油,正好购买国外原油来炼,可我没有自己买的权力。这几天,我们到处奔波,寻找门路,真是困难重重呀!跑了一个多月了,才办了买进15万吨原油的许可证。加工后产品的出口许可证还没着落,还得跑。
的确,石油产品在国内是卖方市场,不说汽油、煤油、柴油,就连渣油都是抢手货,坐在家里就能卖出个好价钱。而国际市场,强手如林,竞争激烈,后起者想争得一席之地谈何容易。然而老黄就是要到国际市场上去冒冒风险。他有个理论:没有外汇作基础的对外开放,是开放不下去的。因此他要利用一切机会,打开国际市场的大门,多为国家创汇。
这方面的故事太多了。一次,外商要订购一种柴油机油,就因为我们没有采用国际标准,使一笔几百万美元的买卖告吹。这对老黄的刺激太大了,他马上物色人员成立标准化委员会和标准化科,先后收集翻译了20万字的国际标准资料,并选择3号航空涡轮燃料油进行国际标准生产试验,这种产品1979年获国家质量金牌,成为亚洲国际航线主要燃料之一。到目前,大连石化公司产品共获质量金牌5枚,银牌8枚,居全国同行业第一,优质品产值率达70%,9年出口创汇25.6亿美元,全国第一。
为了争取不到1%的产品自营外销权,他和有关部门花了半年多时间,真可以说是“跑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才成立了中国石化大连国际贸易公司,外销一个产品——石蜡。黄春萼说:“就这,我也搞活了。通过它,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结交了不少朋友,了解了不少信息,锻炼了一支外贸队伍,谈判、签约、商检等都行。别看不上这1%,两年创汇5500万美元,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
大连石化公司地处沿海,有自备油码头,而且还在填海造地,兴建5000吨至5万吨的泊位,水陆交通方便,加工手段齐全,产品质量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好声誉,又有与外商打交道的经验。公司有个大计划:在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的前提下,用自己的留成外汇,找客户买原油,加工以后找客户卖产品,自负盈亏。
4月22日上午,黄春萼向中央领导同志反映了这个要求,中央领导当场责成国家计委和经贸部商办此事。
4月22日下午,国家计委和经贸部负责同志答复,同意大连石油化工公司自己进口计划外原油和出口加工产品。老黄告诉我这个消息时,兴奋极了!(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