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山东半岛新曙光——对这个半岛实施沿海经济战略的考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4
第1版(要闻)
专栏:

山东半岛新曙光
——对这个半岛实施沿海经济战略的考察
本报记者 章世鸿 贾建舟
视线宜向北移动一下
这个时期,各种新闻媒介对珠江、长江三角洲的报道有声有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给人很大的启示。但中国毕竟很大,我们感到人们的视线也可以往北移动一下,过长江,跨淮河,于是我国最大的半岛的巨影就屹立在你面前,这就是山东半岛。它在向你呼唤:“别忘了我这个大伙伴!”
山东人不大好走动,出去的少,进来的也不多,因而在山东,旅行,不如珠江、长江那么热闹。但江苏人特别敏感,他们已经把山东作为自己竞争的对手,而山东似乎浑然不觉。这种敏感是有充分根据的:无论从物资资源、能源、港口、劳力费用来说,山东半岛的条件都胜过苏南。半岛地域开阔,我们跑了四市七县,路程达1000公里。半岛的海岸线长达3000公里,许多滩涂尚未开发,潜力很大。山东的农业总产值全国第一,还有丰富的矿产。工业也很发达。去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占全国第二位。以外贸来说,去年也占第三位,仅次于广东、上海,超过江苏,难怪江苏的同志要紧张起来。但这种紧张,正是江苏同志头脑清醒的表现。
重新认识自己
山东有优势,但他们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不如苏南人。苏南学广东很认真,但我们同半岛干部接触,他们对珠江、长江都不大熟悉,缺少同自己对比的材料。两三年前,他们也派人去广东、苏南考察,带回来的是许多问号:山东能这样干吗?吃不准,再等一等。但这些都是三个月前的情况。三个月后的今天,自从中央制定沿海经济发展战略以来,山东的形势起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所到之处,省、市、县三级干部几乎到了坐卧不安的程度。青岛市委书记去了广东,并且打电话回来,要市属六个县的领导人马上到东莞集中。南下学习又成了热门话题。
现在,半岛干部很乐于谈自己的保守思想。他们说,山东太富,条件优越,因而背了一个大包袱。什么“三来一补”“两头在外”,没有这些,我们也上得去。山东万事不必求人,因而封闭并不可怕,可以“自成体系”,搞自己的一套“大而全”、“小而全”。山东出了个大圣人孔子,这是光荣的,但孔子的守旧思想,对山东来说,影响不小,他们认为是山东保守思想的一个历史根源。他们的看法,同长江、珠江比,至少落后了三五年。这样坦率的自我批评,一路上几乎人人都在说,这正是新的觉悟的表现,说明山东从上到下,思想上有了一次大的飞跃。
雷厉风行
我们在山东半岛采访,印象最深的是山东贯彻中央沿海战略决策可说是雷厉风行,思想统一快,冲击面大,行动也快。省、市、县都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会上空气很热烈。北京的理论界还有些争论,而在这里,思想空前统一。许多干部说:“这一次,我们要再错过时机,对下代子孙就不好交代了。”各县也召开三级会议,把村干部也调动起来。蓬莱县领导人说,村工业发展很快,出口有潜力,但村干部对各项外贸政策,所知太少,有的看到外国人不敢讲话,因而普及外经知识非常迫切。现在,潍坊、烟台、威海各市县都请外经委领导给各行各业干部讲课,介绍形势、信息,什么叫“三来一补”,如何搞法。整个半岛都卷入这样一个学习运动中去了,很有声势。造些声势并不是“起哄”。事情要大家来办,就要动员人的积极性,对山东半岛来说,这是一件好事。
工作的节奏大大加快了,谁也不甘落后。全省重新组建了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由分管的副省长兼任主任,把外经、外贸、外事、侨务、旅游等工作统管起来,同时决定建立山东半岛经济开放区协调指导小组。省长到北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颁布了各种更加优惠的政策。沿海各市也正在制订规划,定出当前的行动计划,有的已开始行动起来。
为改变作风,提高效率,各市也正在采取措施:烟台市把有关外经各部门集中在一个大楼中办公;潍坊市正在筹建国际技术中心、金融中心、物资中心、工艺美术中心、外经大厦,可谓雄心勃勃。青岛市带头把外经和外贸两个机构合并起来,增强了实力,正在向邻近国家打开新局面。
外贸体制改革成为关注的中心。省外贸局长田如平对记者说:“现在,上下都动起来,我们怎么办?循规蹈矩,走老路子,按老章程办事不行了。首先是要逐级放权,要改变旧的经营方式,轻装前进。”当务之急是要彻底打破单纯收购、一买一卖的传统观念,增加功能,搞好综合服务。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思想,这应该说是外贸干部思想的一次大飞跃。
人才培训也提到日程上来了,办法多种多样。
最可喜的是,一批有思想,有进取心的年轻力壮的干部登上了对外经济的舞台。山东半岛正在启用新人,他们的精辟的见解,实干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来山东半岛的崛起,主要得依靠这批新生力量。
现实的矛盾之一:物资既丰富又短缺
热中有冷。随着新形势的出现,各种新矛盾摆在人们眼前,引起半岛同志的重视。
“大进大出”,包括引进原料,这在山东是否必要?既然物资丰富,那就没有必要。但如果你冷静分析一下,不难发现,在山东,物资短缺现象正在地平线上出现。由于全国需求量激增,山东物资正在大量外流,支援全国,山东也感到紧张了。
在海边,吃鱼是最方便的,但现在并非如此。这里的价格同北京、上海差不多,这是因为需求量激增,加上出口,再加上水产资源的减少。石岛镇是我国三大渔港之一,但目前吃鱼也不轻快,前年春节,好鱼出口了,他们不能不从舟山拉鱼来吃。工业原料有的也不能不依靠进口。我们访问了几个地毯厂,它们的羊毛80%靠进口,这不仅是国内羊毛供应紧张,而且由海外运来比从内地运来,更加上算。牟平县养鸡事业大发展,他们也必须从海外购买一部分配方饲料,以保证日益增长的需要。
可见,物资丰富同物资不足并存,这就是眼前的现实。随着全国和全省经济的大发展,这种短缺现象将更为突出。当然,对山东来说,不断扩大生产基地,开发新资源,刻不容缓,而且潜力很大。但这不能排斥“大进大出”。一切资源的利用都有一个现实的限度,该进口的还是要进口,需要有一个统筹安排,以经济效益和实际需要来决定。“只出不进”,是一种封闭的旧观念,这条路子走不下去了。半岛的同志对这一点已经有了新的认识。
现实的矛盾之二:劳力优势从许多劣势的隙缝中流失
山东半岛的劳力资源十分丰富,以潍坊市12个县来说,就有100万剩余劳力,而且劳动力费用低,是珠江、长江所不及的。劳动力的素质也比内地城市好。这是发展外向型经济一大优势,具有吸引力。但许多企业家也提出一个令人惊醒的信号:这一优势将在许多劣势的隙缝中流失。
首先是劳动生产率达不到应有的水平。山东一个县的鞋厂工人一天只能生产6双鞋,而香港一个鞋厂的工人却能生产30双甚至更多。如果那里的劳动费用比我们高5倍,而我们的效率比他们低5倍,那么,优势就被抵消了。这里,并不仅仅是工人素质的问题,更有管理水平、技术设备上的原因。
其次,由于旧的外贸体制不合理,再加上各种摊派和原材料价格浮动,企业的成本在上升,劳动力费用低的优势也很难显示出来,企业并没有由此得到多少好处。
这个问题,在省内召开的大中型企业深化改革的讨论会上已经尖锐地提了出来。人们的结论是: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待于经济改革的深化,企业自身素质的提高,此外,没有别的办法。而中央提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则是为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必然要推动外贸体制改革,同时也必将引起财政体制、税务体制、外汇管理体制的配套改革。当企业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后,也必将推动自身的改革,企业的素质也将提高得更快。因而,大家认为,沿海经济战略,不仅是扩大开放的战略,也是深化改革的战略,其意义极为深远。
我们在牟平县采访,证实了这一点。牟平县是烟台市所属的创汇先进县,他们的经验是,用创汇所得引进许多新技术、新设备,从而扩大出口,试制很多新产品,造成了良性循环。其结果是老企业得到了改造,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随之提高。这种情况,在中外合资企业中最为明显。人们说,参与国际竞争,这是推动自身改革的最大的动力。
现实的矛盾之三:创汇农业在十字路口
山东半岛的农副业资源丰富是一大优势,出口量很大,主要有水产、水貂、水果、花生、玉米、棉花等。半岛上有荣成、胶南等19个县收购额达1亿元以上,其中农副产品均占一半。
但在新形势下,创汇农业面临新的“危机”,处于十字路口。国内需求量激增,价格上涨,因而外贸收购越来越困难;有些产品,如烟台苹果,名声很大,但由于品种退化,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去年出口只占总产量1%。多数水产因为资源减少,冷藏条件差,利润也不高,而且也遇到国内外价格上的矛盾。人们已经尖锐地看到,靠资源出口,这条路越走越窄,长此下去,难以为继。
出路何在?出路在于要改变资源出口型的外贸老路子,加快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加工业,把农业原料转化为工业品,形成新的创汇农业体系。
这种“转化”工作并不容易,但也不是没有成功的经验。在诸城市,我们看到一番令人鼓舞的新气象。他们把粮食优势转化为畜牧业优势。全市农村各家各户大养牛、鸡、兔、猪,大大增加肉类加工出口,下脚料也加工成工业原料出口;棉麻等变为纺织、成衣产品出口。花生、玉米、地瓜也加工为油料、食品出口。全市形成300多个生产基地,9大生产体系,同时采取“引进来,打出去”的方针,用世界先进技术武装自己,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以烤烟说,过去出口只能作辅料,创汇很低。现在从美国引进主料烟优良品种和全套栽培技术,在全市农村推广,烤烟质量大大提高。目前出口额占全国1/3。而“三资”企业、补偿贸易的发展,又为他们创汇农业发展提供了活力。这个市是山东省第一个出口超过2亿元的县级市。
在诸城,我们看到传统农业正在向外向型农业转移。其特点是彻底改变农、工、商分割局面,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新型结构,使创汇农业走向专业化、系列化。诸城领导人对记者说:“要依靠农业,发展农业,但又要跳出传统农业的老路子。”说得好!山东农业创汇的成败,关键就在这里。没有别的路可走。
我们这次采访,从济南出发,一路东行,一直走到半岛最东端的成山角,只见眼前烟波万顷,霞光万道,天地茫茫,广阔无比,不觉杂念俱消,心潮起伏。此时此刻,山东干部的心境正是如此。自中央提出沿海战略后,他们豁然开朗,如入新天地,思想已经飞向海外。可以说,山东半岛正在进入历史新时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