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多些理解 多些引导——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一席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多些理解 多些引导
——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一席谈
本报记者 周庆
你要问我教书生涯中对学生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我告诉你是现在的中学生和50、60年代的中学生大不一样。
我是北京市80中学语文老师,到今年暑假,教龄满33年。过去,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信什么、做什么,有点“绝对权威”的意思。如今,连班上最好的学生,有时也和老师不是一条心;明明是优等生,家长也来告他的“状”。孩子的独立思考的性格特点,我在语文教学中感受尤深。我讲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学生提出焦裕禄不是80年代的好干部;讲《松树的风格》,学生提出松树四季不变是个大缺点;讲愚公移山,学生竟想到搬家比移山容易得多;讲吴晗的《论骨气》,学生认为饥不受嗟来之食是傻瓜……
现在的中学生,从社会上获取各种信息的渠道很多,思想活跃,知识面也较宽。虽然有的知识是“粗知”、“误知”,但他们就用这些信息和知识来评说历史、现实和未来。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具有与长辈们不完全相同的追求和价值观念,如果社会、家长和老师不理解这一点,一听到他们的独立见解,就反感,搞硬性教育,简单灌输,甚至粗暴地训斥,很容易和孩子们造成隔阂,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目前这种由理解不够产生的简单训斥还比较普遍,在家庭,在公共场所,随时都可听到。
据我的体会,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最好采取引导的办法。我讲课时,鼓励他们“突然袭击”,大胆提出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常常是自己想不到的,所以也不急于作答,而是和学生一块探讨。比如,焦裕禄在60年代带领兰考人民消除历史上的“三害”,是不是开拓精神?他有病不治是不懂科学还是献身精神?愚公移山体现出来的那种战胜困难的精神,今天是不是还需要?在原则问题上讲骨气是不是傻瓜?等等。经过讨论,我便逐步掌握了同学们提出问题的症结,然后用正确的观点加以启发,最后,由同学们自己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这就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了理想、情操、品格的教育,学生最容易接受,而且印象尤深。同时,也加深了师生间的理解和感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