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给新生儿命名不要用冷僻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给新生儿命名不要用冷僻字
厉兵
大家知道,汉字的数量太大了。最新出版的《汉语大字典》共收单字5.6万个左右,还不能说把汉字全部收齐了。汉字虽然如此之多,但实际通用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根据有关方面的科学统计,现代汉语最常用字2500个,它们的覆盖率达97.97%;如果加上1000个次常用字,这总数为3500的常用字,覆盖率就达99.48%。这就是说,从现代报刊书籍中抽取1万字的一篇文章,约有9948个字属于常用字的范围。如果在这3500个常用字的基础上再扩展一倍,即遴选出7000个汉字作为现代汉语通用字(比目前计算机通用汉字库的单字数目稍多一点儿),它的覆盖率虽然还达不到100%,但已经逼近100%。正因为仅仅是逼近100%,而不是等于100%,所以,这7000个通用汉字有时候仍显得不够用,印刷厂排字车间同一规格的铅字总要备上一万好几。怎么用这么多字呢?除了某些特殊用场不说而外,这些偶尔露一面的冷僻字在很大比例上是用于人名的。有些字本身也只有一种义务:用于人名。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交际效率,减少民众认记汉字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应当大力提倡人们在为新生儿命名时不要使用冷僻字。
众多的冷僻字寿终正寝、存而备查,对活人本无妨碍。但如果人们在命名时偏偏挑选它们,让它们死而复生,未免有点儿无事生非了。一个人的名字不过是一个专用符号,是方便社会交际、用于称谓的。只有写出来别人看得懂,念得出,才符合它的本身功能。如果出于雅兴,搬出些冷僻字,连具有相当的文化程度的人都不认识,或者本不认识而又不得不想当然地蒙出个什么读音来,对自己对别人有什么意义呢?电视台不久前播出一个电视剧,写一个叫牛芮的患者在医院里的遭遇。其中刻意地讽刺医护人员目不识“芮”的“可怜”相,把“牛芮”错读成“牛内”“牛丙”,乃至于“牛肉”等等。平心而论,念白字固然不好,但这类挖苦也未必公允。如果你的名字用了冷僻字,连识字四五千的人都觉得眼生,就不好责怪人家了。上面所说的7000通用字不算少了,中间已经有不少够冷僻的了,恐怕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生也未必认得全。如果还要在7000通用字以外选字命名,不是有点儿跟大家过不去吗?
还有一种情况。象“樑”“崑”“準”一类的字,早在50年代就已经简化或者当作异体字处理了。有的同志名字恰好用了这样的字,舍不得改换。登记、开会、投稿时总要求别人一定“名从主人”。如果是手写,倒还罢了,如果要排成铅字、打字油印什么的,麻烦就多了。拣字工人要寻摸半天,还不一定寻摸得到,只好让刻字师傅现刻,否则就会耽误上机印刷。你说,这何苦来呢?其实,写“梁”字,人们也会想到“栋梁之材”这层意思;“昆仑”两字现在上边没了那个“山”字,昆仑山也照样儿“阅尽人间春色”;还有那个“准”字,史书上传说是宋代为避宰相寇准的讳,才造出一个没有“十”字的“准”,两个字似乎尊卑有别了(其实汉代碑刻中早就有这个“准”字)。话说回来,即使这个“准”字当初真有避尊者讳一节,这种反映在语言文字上的崇拜和禁忌如今也是历史陈迹,大可不必发扬光大。中国人一向重视姓氏名字。这个传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为了便于社会交际,提高工作效率,命名既要讲究意义的高雅、音节的响亮,又要尽量选用那些易认易读不易产生误会的汉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