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西樵新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4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西樵新声
柳嘉
广东南海县官山镇,一向以岩壑清幽的西樵山闻名于世。如今山下出现了举世皆知的纺织品市场,那西樵新声竟也如南粤各山的旖旎风光一样迷人。
你听!嚓嚓嚓……它节奏分明,均匀而有力。它从不间断,夜里把长庚送走,早晨又迎来了启明。在有的家宅里,那声音稍微,好象细长的手指敲在琴键上弹出的一长串的中音;在有的村头,却声势浩大,仿佛无数轻骑正向前飞奔。
这便是西樵处处可闻的机杼之声。
新声旧事。西樵称得上是纺织业的故乡。早在1873年,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近代缫丝厂继昌隆就在这儿诞生,那是西樵简村人陈启沅所创办。他是一个非凡的人物,平生著作颇多,涉及的门类也广。但最出色的是他当年在安南、暹罗经商时,过目便能熟记法国人缫丝机械的构造。返回家乡,录图样竟能自行设计机器开厂。他曾自称:“仿西人缫丝之法归而教之乡人,三年间,踵其后而学者千余人。”在他开办继昌隆的影响下,当年南海、番禺先后办起了缫丝厂50多家。在珠江三角洲桑蚕区,竟然集合了两万多缫丝工人。可见他对中国传统丝业经营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和对广东商品经济繁荣的促进。
然而一个多世纪过去,它一直停留在手工业式的落后状态,直至今日,新声才终于胜似旧声。西樵的民间纺织业因改革、开放而大大振兴。机器更新了,现代的K661和K247代替了铁木机;原料更新了,高档的锦纶丝代替了低档的涤纶丝;产品更新了,推出了双面珠、罗纹呢、华达呢、雪花绒等300多个花色品种。单家独户的三台五台织机,发展到几十台机的多户联营。在区区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所聚集的2.6万多工人和7000多台织机,赛过了当年珠江三角洲炽热的情景,那机杼之声仿佛一尊纺织巨人踏在西樵大地上的足音。
与机杼之声作伴的是喧嚣的市声。西樵山下绵延着长达1.2公里的纺织品市场。摩托、拖拉机、卡车合唱出繁忙的运输之声。从嘈嘈切切的南腔北调里,可以触摸到远至川、黔、津、汉,近至海南岛的经济脉搏。从这里购去的布匹,三天后便在湖南湘潭的摊档上摆卖,七天后就能到达内蒙古。商品经济的源头活水赛过云岩寺的飞瀑淙淙之声。如今在这儿有什么声音能比这市声更能牵动人心,更能激起千家万户的欢洽之情!
机杼之声改变了西樵的生活旋律,忙碌与充实取代了昔日悠闲的田园情趣,一天三班倒替换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旧习。萧瑟与贫困让位给希望与富裕。乡邻成了事业的伙伴,彼此既是父子、兄弟、夫妻又是同行、同事、工友,家宅院落既是宿舍也是工场。崭新的经济铸造出崭新农村、崭新的家庭和崭新的人。
这新声是富裕康乐之声。然而归根结蒂,它是具有历史特色的时代之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