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拨响了远方的竖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5
第8版(副刊)
专栏:

拨响了远方的竖琴
秦牧
我每天收到很多印刷品。日前在一堆外地邮来的出版物中,见到一份1987年12月14日的《菲华日报》:在菲律宾出版的华文报纸。
我漫不经心地翻阅着。这种在海外出版的华文报纸,还保留了旧中国时代的许多习俗。例如,祝贺广告就占着一个很大的比重。什么“寿比南山”,“多福多寿”,“慈竹长春”等等祝词登了整整的一版。但是翻过来,却有一版题为《故国神游》的专栏,引我瞩目。原来这是一群菲律宾华人青年(大概有华籍的,也有菲籍的),来中国漫游回去之后所写作品辑成的一个专版。
我读着读着,忽然觉得心头灼热,那里面倾诉的是多么强烈的心声啊!有一个这么说:“看着书报上的祖国山河,听着长辈口中的家乡故事,虽是陌生,却无数次引领我随着时光隧道奔向她的怀抱。”有一个说:“他自称是无根的浮萍,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无根,只是他的根依然留在祖国。”还有一个叫做寒冰的作者,写了一首《母亲,中华礼赞》的长诗,其中有一段是这样的:
“没有母亲,我将成了流浪四方的孤儿。
没有中华,我将流失异邦任人宰割欺凌。
为了母亲,我愿化作一滴水,汇流入滔滔的东海。
为了母亲,我愿化作一颗春天的种子,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发芽、开花、结果。
为了中华,我愿化作土一堆,为锦绣山河增装添饰。
为了中华,我愿化作砖一块,参加祖国宏伟壮丽的伟大建设。
我爱长江,我爱长城,我更爱我的母亲。
我爱黄河,我爱黄石,我最爱我的中华。”
这样炽热的语言,读了,不但令人感到温暖,仿佛纸张也烫热手指了。
这种狂飚突起般的声音,不知底细的人会误以为是中国大地上一个热情的革命者的誓词,谁会想到那原来出自海外一个青年的手笔,而且还是披露于异国报端上的呢!
读着那一版文章,我不禁想起了海外华侨热爱祖国的深厚传统。
这个传统百余年来谱写了无数壮丽的篇章。
在当代世界,各国群众远走异邦的数量不可胜计,但是无论岁月怎样推移,人事怎样变迁,和祖国感情的纽带这样坚韧的,却应该首推中国的侨民。
我于是想起在旧中国的苦难时代,许多革命志士被迫万里去国时,怎样在海外受到华侨千方百计掩护的故事。
每一次革命高潮来临,华侨青年成群结队抛弃舒适生活,回到祖国参加铁和火的斗争。在我现在的住处附近就是黄花岗公园,那里的许多碑、碣,就是纪念这些华侨战士的。
在过去天灾人祸的年代,华侨汇来了一批批巨款,赈济难民,而在今天,许多省份的侨乡矗立起华侨捐建的美兴美仑的学校,科学馆和医院。
如所周知,司徒美堂被白人种族主义者骂了一声“黄猪”,就挥拳搏击,在严厉惩罚了流氓之后,昂然走向监狱。陈嘉庚在实业碰到狂风骇浪的日子里,面临破产,仍然一本初衷,毅然把住屋抵押掉继续兴学。
记得海外有一个贫妇,在中国抗战期间,跑来跪在侨领面前,献出她的传家宝——一枚金钗充作抗战费用。
我想起许多老华侨在年轻去国时,下定了修桥建亭之类的决心,怎样在数十年后仍然耿耿于怀,吩咐儿孙回来还却夙愿。
我还想起许多华侨,回乡后怎样带走一撮故乡的泥土、一瓶井水伴在身边;一个华族少女,在乘船回国观光时不幸身罹重病,便吩咐同伴扶她走上甲板,远望一下祖国海岸线,然后溘然长逝……
那份国外华文报纸上华侨青年们的文章,使我感触万端。
海外亲人和祖国的关系,在十年浩劫期间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但是这条纽带坚韧的程度着实难以形容。它是几千年的民族传统,多少世代的文化积累,百多年来国人要求民族翻身的愿望,各地华侨苦难历史教训的结晶。
面对着海外赤子的这种爱国热情和殷切期望,那些损害过祖国和海外亲人关系的家伙,应该羞惭。那些混迹在革命队伍里却干着鲸吞掠夺、贪污受贿、蝇营狗苟、大挖墙脚勾当的家伙应该羞惭。尽管法律的手铐暂时没有铐到他们手上。
只有大批为振兴中华呕心沥血、勤勤恳恳、努力工作、毋负于人民期望的人,才有资格接受海内外群众的推许和信任。
正是由于党的正确政策,大批这样的人物的努力,使中国这些年来日益发展和繁荣,不但在国内,也在海外,重新点燃了人们心头的希望之火。
远隔重洋的海外亲人是敏感的,中国在前进着,千千万万人的心,也象竖琴一样纷纷被拨响,琤琤琮琮,传来了动人的乐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