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阅读
  • 0回复

金色的梦和金色的理想——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张先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都来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

金色的梦和金色的理想
——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张先翱
本报记者 周庆
“对少年儿童可不可以进行理想教育?有人认为理想太抽象、深奥,对孩子们不宜多讲。我认为,少年时代,是进行理想教育的最佳时期。错过这个时期,往往会耽误人的一生。”
张先翱的这段话,出自多年的思考。他从15岁起担任中国少年儿童队(后改名少先队)的辅导员,一直乐此不倦。1953年考大学时,他9个志愿填了师范院校,只有一个志愿填北京大学。结果恰恰被北大历史系录取。1958年大学毕业,每人可选择4个去向,他全部选择了少年儿童教育。从那时起,他就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始终在探索孩子们的世界。谈到当前的青少年教育,他认为应把“从小立志,振兴中华,时刻准备”作为我们的口号。
他说,在少年时代,谁不曾编织过金色的梦?可是,过去我们常常忽视孩子们的兴趣,把一些成年人的政治概念灌输给他们,大而空,单调乏味。在扭转这种教育方法的同时,有的同志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失去了对青少年进行理想教育的信心,忽视了开放改革中某些消极因素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爱模仿是孩子们最大的特点,因为他们还不善于运用逻辑思维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主要是根据直观的形象来学习人生,可是模仿有合适的,也有不合适的。看到社会商品活动的兴旺,有的小学生办起了商店,为红领巾活动筹集资金;看到电影里、杂志上的某些故事和画面,也有的初中生早恋,在课堂上接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社会有责任给孩子们作出好的榜样。
孩子们的模仿,又多从兴趣出发,千姿百态,其最初的表现,往往是一些生活上的追求:想要巧克力做的房子、红裙子、电子琴,其中梦想和理想参半。再进一步,便带有职业理想的成分。出一次海就想当海员;听一次英模报告想成为英雄;看了电影《少林寺》想去当和尚。这种职业理想很不稳定,几月一变,甚至几天一变。对孩子们的这种兴趣和追求,我们没有必要简单去否定,而是应该把这种广泛的兴趣和生活、职业上的理想,逐步引导到道德和社会理想上来,使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联系起来。孩子爱下围棋,为什么不可多讲讲聂卫平为国争光?孩子爱打排球,为什么不可多讲讲中国女排夺得五连冠,让五星红旗在赛场高高升起?梦想中孕育着理想,理想会不断升华。如果从兴趣、从生活出发,我们的理想教育就会变得近了、实了,就会受到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产生极大的社会效果。
北京市少年宫对50、60年代100名原兴趣小组的组员,作了跟踪调查分析,发现其中60多名后来的职业,与他们原来的兴趣一致或者接近。可见理想教育对一个人成长有多大的作用。今天,随着开放改革,许多少年儿童已把生活的理想和道德理想结合起来。一位小学生发现母亲卖货分量不够,规劝不听,一度绝食,要求母亲改正;一个中队的少先队员,为买卖公平的饭馆立了路标,吸引顾客;不少小学生开展向老师说句悄悄话活动,用有礼貌的方式向老师提出批评意见;还有的孩子,向爸爸妈妈要“文明礼物”,请他们改掉骂人、吵架、赌博的不文明习惯;尤其令人感动的是,有一个小学的学雷锋小组,连续18年照顾一位失明的老奶奶,一代接一代的红领巾,在老奶奶的小土屋里,培养起了自己对人民的感情,在千百次为人民服务的活动中,他们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道德理想。
远大的理想,总是从做好身边的事情开始萌生的。在一代有理想的少年儿童身上,正寄托着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明天。这项工作,我们不应该放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