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一件富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8
第1版(要闻)
专栏:

一件富有历史意义的大事
——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
本报评论员
在党的十三大结束后不久,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重大决策。这是我国四化建设进程中一件富有历史意义的大事。目前,这一战略正在从决策走向实施。从北部湾到渤海湾,从沿海到内地,按新战略所作的调整,如同“连锁反应”一样地进行着。这个战略的全局意义和可能遇到的矛盾正在实践中日益清楚地显现出来。提出这个战略意义何在?根据何在?把握有多大?在实施新战略中,一系列重大的认识问题,亟待研究,亟待深入解决。
实施沿海发展新战略,是基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所作的正确选择。从国际背景看,当今世界是开放的时代,也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有力地推动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革,推动着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和经济合作。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交换以推动本国或本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潮流。这些客观的国际条件决定了,我们只有顺应大势,把中国经济置于世界舞台之上通盘考虑,才能正确择定我们的发展战略。
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虽有广阔国土,十亿人口,但实际上人均资源并不丰富,经济技术比较落后,地域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例如农村滞留的剩余劳动力增加,亟待转移;乡镇企业的发展使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争原料、争市场日益尖锐。这不仅使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受到压抑,也影响到沿海地区技术进步和产品更新。客观实际逼迫我们必须眼睛向外,利用世界资源在各国之间的不同配置和不同的生产成本,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使我国经济尽快介入国际交换。
当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调整产业结构,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活劳动耗费大的产业向劳动力费用低的地区转移。这给我们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科教文化事业比较发达;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费用低廉,素质比较高。在这次新的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有很大的吸引力。抓住有利时机,使这块拥有一亿多到两亿人口的地区更快地参加到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中去,必将加速沿海地区进而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走上富裕强盛之路。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其意义远远超出沿海地区的范围。
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促进改革和开放有机结合的有力措施。对外开放,势必要求进一步开阔视野,进一步从“左”的影响和产品经济模式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破除因循守旧的观念。发展外向型经济,不仅仅是产品的外向,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引进外资,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以及其他一系列要素,形成内外交流的经济格局,这就必须克服官僚主义、办事效率低下、高度集权等等旧经济体制的弊端。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必然牵动从经济体制到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深刻改革,势必冲击现有的与之不相适应的体制机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等等,要求我们建立更加开放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体系,为地方和企业创造一个能够随进随出的外部环境。目前我国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新体制正在成长,但还没有占主导地位。现行的许多规章制度以至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当前经济外向的发展需要。沿海经济率先外向,就要率先改革,大胆突破旧体制的束缚,让新体制更快地成长起来。这样,沿海就应该成为探索改革、带动全国的先行区。
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也表现在政治上。目前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可以使沿海地区发展快一点,达到较高的水平,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消灭贫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假如我们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力争先使沿海继而使全国富裕起来,到下个世纪中叶,使中国成为中等发达的现代化强国,那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强大吸引力是不言自明的。
我们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同时面临着困难与风险,没有平坦的路。然而,以沿海为先导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条路是非走不可的,除此别无选择。我们必须抱着强烈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排除一切迟疑和松懈,去做好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实施这件历史性的大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