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大变动 再认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9
第5版(理论)
专栏:

大变动 再认识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郑必坚 贾春峰
党的十三大以来,许多地方、部门和研究单位提高了对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的系统调查的自觉性,越来越多的人们正在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观察国家命运、解决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的思想武器。现在面临的课题是,在全面改革引起的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大变动中,继续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使这个理论成为推动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的新起点。
(一)
深化和拓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必须紧紧把握的基本环节,就是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这个任务是十三大报告在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向全党提出来的。
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再认识”的问题呢?这是生活和实践的迫切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是继续推进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的这场空前深刻的社会大变动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历史功绩,在于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试问古往今来,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社会学说,能够像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那样,由于它的伟大科学力量,在它诞生以来的一个半世纪中,使得整个世界发生如此巨大深刻的变化?但这并不等于说,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就能摆脱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洞察一切,预见一切。不等于说,他们的每一个别论断都是绝对正确和不可移易的。更不等于说,后人竟可不必在自己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了。
人们看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只是也只能是根据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条件而勾画的大致轮廓。他们从来没有而且从来拒绝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恩格斯)。
人们看到:后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又曾产生种种教条式理解,或者把自己的某些空想和错误观点附加到它的名下,甚至成为新的教条,给社会主义事业和社会主义的声誉造成严重损害。
人们还看到: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十亿人口的东方大国,面对20世纪末期和21世纪上半叶的时代发展,要在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改革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中国历史从来未有的、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社会大变动。
这场大变动是空前深刻的。它不仅是一整套方针政策、制度办法、理论观念的变革和完善,而且触及到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特别是物质利益关系的调整,触及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千百年形成的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触及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改造和提高。
这场大变动又是非常复杂的。这里既有大量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的涌现,又有沉渣的泛起;既有振兴的机遇、条件和历史性飞跃,又有众多的困难和挫折。矛盾纵横交织、人们议论纷纷的状况,将伴随着这场大变动的前进历程。
在如此丰富、深刻、复杂的大变动面前,如果拘泥于书本上的个别结论,固守已经过时的观念和方法,而不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那就不可能强有力地回答和解决生活实践提出的众多复杂的新课题,不可能立于主动地位,驾驭这场大变动,使之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顺利前进。事情很明白:我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系统研究,仅仅开了个头,今后的实践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很长的。我们关于社会主义的一切观念、认识,必定要在这场大变动中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里,首先必须敢于从一切过时了的和本来就不正确的框框里跳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将近10年的大发展,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我们党在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现代化建设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丰富的认识成果。我们党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现阶段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按照这样的道路、理论、路线和布局,我国人民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可以说,这也就是推动我们对社会主义再认识不断深化的伟大学校和丰富源泉。
大变动推动再认识,再认识又推动大变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我们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解。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理论研究深化和拓展的必由之路。
(二)
围绕着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这个基本环节,应当怎样从多方面拓展和深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呢?
一、要对国情进行再认识。
这是主体,是我们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讲国情,首先就要讲生产力的状况。建国前夕,毛泽东同志在著名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把现代性的工业占10%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90%左右,作为“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今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更为周密地分析全国的、地区的生产力的水平、结构、布局、不平衡性,以及流通、消费等方面的实际状况和发展变化,仍然是一项急需做好的基础工作。
讲国情,其次就要讲人们的经济和社会关系。这里不仅包括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形式,而且包括在改革中人们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利益群体、利益集团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各种社会矛盾的实际状况和变化。如果能就这类问题,特别是社会利益集团和社会矛盾问题,在一个县、一个市的范围,进而在全社会的范围,作一番深入的调查和分析,这对于精心指导改革、妥善处理社会矛盾、保持和发展安定团结的局面,都是一项基本功。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研究,是需要根据新的实践经验认真做好的一篇大文章。
谈到文化方面的国情,应当说,以往这方面的系统调查是很不够的。在我国,几千万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一批第一流专家与约占全国人口1/4的文盲半文盲同时存在;人们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科学素养上很不平衡;尤其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社会心态和舆论的变动,各种思潮的涌起,不同思路的碰撞,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和冲突,都是不可避免的。调查和研究这种状况,将大大有利于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的规律、特点和任务,打开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常说我国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就总体而言,但就许多少数民族来说,具体情况很不相同。下大功夫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考察,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
二、要对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进行再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算起,已有140年;在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已有70年,在多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也有40年了。近年来社会主义国家兴起的改革潮流,更赋予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以多方面的、深刻的内容。这里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基本事实就是,社会主义各国已经从过去那种单一模式的状况中走出来,而进入了一个具体形式多样化,在探索中开辟前进道路的新的年代。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新的眼界来重新认识作为国际现象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丰富经验和历史教训,对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有所吸收,有所借鉴,以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不断深化,就成为一项不可忽视的任务了。
三、要对当代资本主义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进行再认识。
科学社会主义不是凭空产生的,不是在人类文明大道之外孤立发展的。既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从对当时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研究中得出了许多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论断;那么,我们今天已在直接建设社会主义,在解决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历史课题,为什么不应当从对当代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的研究中,努力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来印证和充实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呢?对于我们经济改革中采取的一些措施,常常发生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其实,像市场机制、股份制这类东西,既不姓“社”,也不姓“资”,而是姓“商”。它们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利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我们运用这类东西,吸收资本主义条件下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绝不是削弱社会主义,不是离开社会主义,而只是为了建设更完善、更强大、更富有活力的社会主义。
四、要对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进行再认识。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人类进步和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今天不仅面临着来自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和重大机遇,而且应当说,我们对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的发展规律、发展目标、发展步骤、发展水平的研究和估量,也都是同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包括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变化,不同类型国家的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的发展变化,以及国际战略格局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的。
至于说到时代,邓小平同志曾经精辟地指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同时指出了世界范围内的东西问题、南北问题。这对于我们科学地认识所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围绕和平和发展这个主题,我们面临着的是以科技竞争为先导、以生产力竞争为基础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意识形态诸方面综合国力的竞争。加深对现时代的深刻理解,将使我们大大增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规模宏大的创造性系统工程。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当然不能从书本到书本,从概念到概念,在定义上兜圈子。我们的精力、热情和才智,应当集注到对国情的调查研究上去,集注到对实践经验特别是近10年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新鲜经验的科学总结上去,集注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各个领域发展规律的探求上去。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切实贯彻“双百”方针,鼓励探索创新,同时要在研究方法和认识手段上也有所创新,在一些方面实现现代化。
我们要切实贯彻理论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倾听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呼声,跟踪新技术革命的发展,把基础理论的研究同实际决策、发展战略的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我们要吸收和利用现代化的运算工具和信息手段,使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系统方法更有成效地运用起来。理论的分析和概括,以占有、把握大量的确切的事实材料为依据,这就要求我们改善和加强资料的收集、储存和使用工作。
我们要改变学科之间壁垒隔绝的状况,加强和促进现代科学知识的三个主要分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联盟。当代任何一项重大经济与社会发展课题的研究和解决,都需要多种学科的紧密配合,需要知识的综合运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是党的一项根本性的理论建设。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们对这个阶段的状况、矛盾、演变及其规律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我们应当锲而不舍,潜心努力,把这项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