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深沉·凝重·炽烈——听蒋本奕交响作品音乐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19
第8版(副刊)
专栏:

深沉·凝重·炽烈
——听蒋本奕交响作品音乐会
杨善朴
雷鸣般的掌声,人群和鲜花的涌动,这是音乐会结束时的一幕。来自辽宁的蒋本奕作为建国以来东北地区第一位在北京举行个人作品音乐会的青年作曲家,那犹如“东北虎”一样凶猛的气势,在每一位听众的心里都引起了强烈的共振。
就像他的节目单封面那样,黑白相衬,尤以黑为主要基调,似乎为他的音乐做了极为贴切的暗示。当陈燮阳用稳健清晰的手势点出音乐会第一声定音鼓,整个音乐厅内连同千百个音响的宇宙便充满了凝重、深沉的气氛。可以这样认为:《狂想曲》是写“我”的,“是对那段惨淡难忘经历的回忆”。作为作曲家个人内心的独特体验,这个“我”是置身于现时代中的“自我”。从他“固执地朝前走去”的创作心态,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体验到较为深蓄的内涵,因此,这个“自我”是具普遍性的。《靺鞨意象》是写“我的祖宗”,白山黑水,古老部落,拜物图腾,以及所体现的原始文化意识,这是对于人类本源的重新审视和对于远古文明的逆向追寻。而《三乐章的交响曲》是写“我们”的,是对于在现实的艰难困苦中的“我们”进行的博大思考。这三部作品,作为近年来的“新潮音乐”创作,已经更多地转向个人内心体验,转向历史纵深感,转向哲理性思索。如果说前一时期的“新潮音乐”在其表现内容方面主要体现了对于中国文人文化中淡泊、飘逸、虚幻的一种民族神韵的追求的话,那么,蒋本奕的作品则表现了一种深沉的思索和激情的冲动,一种对于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
从所展示出的驾驭大型交响乐队的能力上,他的作品的整体感给人以浓烈、宏大的印象,而声部的调动、配器的处理在许多片断上也使人感到富于光彩,许多近现代作曲技法,如自由十二音、多调性、泛调性、细胞增长移位等,都是在比较明确的总体构思中融合运用的。作者尤其注重对于东方传统审美理想和创作中“创新性”与“约定性”的比例结合上的“度”,或说是“分寸感”的把握。因此,听他的音乐可以感到“新”而不“怪”,对于青年作曲家来说这是十分可贵的。当然,这些作品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特别是表现在对于西方现代技法的消化吸收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方面,以及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线型思维和现代审美意识深层机制的开掘方面,还应有更多思考。缺少鲜明的风格对比、某些手法的重复运用等,是作品暴露出一定程度雷同感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写作上没有更多地注意到选材的提炼,使许多精采之笔常常是出忽即失,而且由于剪裁不妥,也造成了整台音乐会的音响过重、过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