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话说“算总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8-05-20
第8版(副刊)
专栏:

话说“算总帐”
官伟勋
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长期以来有个很不好的传统,就是好算总帐。
一个人,如果还在台上,你要想在任何公开场合听到对他哪怕只是片言只语的批评,都是很难的。而且,职位越高,这难度也就越大。然而,一旦这个人出了问题下了台,等到公布他的下台材料时,又吓人一跳,原来这是一个一直就坏,而且各方面都很坏的坏家伙。不仅参加革命以来就尽干错事坏事,而且从小就不是个好东西。
开始时,人们对这种算总帐式的搞法,或许还是相信的。但搞得多了,用一句现代人们常用的词语来说,便产生逆反心理,发生怀疑了,不仅对总帐中的具体帐目有怀疑,还由此及彼连类而及其他,连对尚在台上的同志的信心也不那么踏实了。谁知道将来一公布,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只算总帐,不算或无视“分帐”(考评实际政绩),缺乏经常性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必然后果。
我们历史上的许多时期是非常重视批评的。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等典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警句;《邹忌讽齐王纳谏》等名篇,都是开导人们正确对待批评的。古人还因橄榄“其味苦涩,久之方回甘味”,以其寓有“忠言逆耳,乱乃思之”之意,而名为“谏果”,用以启迪人们。作用如何呢?“谁缺什么谁就老吆喝什么”,关于批评的意义讲得如此之多之久,正好说明要真正使批评像天天洗脸扫地那么容易为人所习惯,闻过则喜真不比登上珠穆朗玛峰容易多少。
为什么呢?原因之一是,批评往往与上下台连在一起。有的历史学家经研究还发现,我们的这种批评往往还先从细微末节的局部问题开始,逐步转化成为重大原则问题;开始出场的总是“无名小卒”,直到时机成熟才有大将出马。由于人们早已熟悉这一程序,因此,哪怕只是普通人提出的一些非常的细枝末节的批评,也就够令人神经紧张,闻批色变的了!再加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对民主的歪曲,对集中的滥用,开展批评的阻力自然就更大了。
一贯正确与算总账,看来相反,其实相成。它是荡秋千的两极,趋向一个极端,必然导向另一极端。其趋之力越猛,其荡向另一端也越有力。
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算总帐式处理法少多了,而且,越往上越少。这实在是个了不起的变化。出现了个真正的历史性的进步。当然,想搞算别人总帐的人,也不能说完全绝迹。
没有批评、没有监督也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因而也就很难实现四个现代化。要使批评正常化,就要能抓得住可以使批评畅行无阻的“作用点”,这个“作用点”就是人民的民主权利,首先是逐步扩大与完善人民在决定干部任免方面的权利。瞧,一个小小的“差额选举”就给我们的政治生活注入了多大的新鲜空气与活力?深入下层报告工作的多了,听取意见开展对话的多了,出了事故赶紧认错整改的多了,甚至在各地人代会期间,像“如果你们还选举我,我将如何如何”这类的话也可以听得到了。可以肯定,如果我们进一步完善加强人民群众的这一权利,我们也就能彻底抛弃算总帐这一政治运动式的整人的作法,从而使群众批评监督领导,真正能像洗脸扫地那样为人们所习惯。果真如此,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